我的外婆
文章來源: 蓮盆籽2018-09-15 17:19:44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童謠裏的外婆家,令人神往,想來外婆家裏親切溫暖。

我記不清外婆家的樣子了。很小的時候跟媽媽回過她娘家,有照片為證,但我記憶裏一片空白。稍後舅舅又帶去過,依希記得一些灰磚的房屋。

那是在福州,我母親的原籍,但她不是在那兒長大的。日本人來了,外公外婆帶著全家逃難,經昆明去緬旬,在首都仰光定居。後來緬旬排華,外公外婆又回到老家獨自居住。那是六十年代末,他們的孩子大多已回國,先求學後工作,分散在中國各地。

外公外婆晚年又離開老家,依附兒女而居。七十年代初他們住在我家裏,由我父母和我舅舅共同照顧。

外婆廋弱細小,一點也看不出她生育過十三個兒女。也想象不出她抱小孩兒的樣子。外婆是大戶人家出身,嫁給門當戶對的外公,帶孩子做家務是保姆和傭人的事。緬甸排華,我外公失去全部財產後,外婆仍然依照她一慣的方式繼續她精致的生活。

外婆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幾年裏,我們很窮,沒有傭人,外婆也很少做家務。或許是她年事已高身體不好,也可能是她養尊處優慣了,我隻記得她做些輕鬆的活兒,掃地淘米什麽的。炒菜煤爐生火之類又髒又累的事她是不碰的。外婆做事慢悠悠的,家務和梳妝都這樣。

記不清她拿掃帚輕輕掃地的樣子,但她梳頭的方式我一直沒忘。先拿一塊白布蓋在肩上,然後用一把木梳輕輕地,慢慢地,細細地梳理頭發,一遍又一遍。木梳的齒很細,幾乎和篦子一樣。外婆的銀發永遠光亮整潔。

外婆說話輕聲細語,她要等人家走到跟前才開口。小時候在外麵玩,外婆從來不會在門口喊我們回家吃飯。小姐妹時有爭吵,她要麽沉默已對,要麽輕聲相勸,但不罵我們。外婆少言寡語,極少理采陌生人。她不上街買東西,也很少和鄰居說話,隻和家人說家事。

外婆的事我隻知道這些,畢竟我們在一起生活不很久,而且那時我還小,好象剛上小學。

很難說外婆的獨特氣質是她的性格,出身,還是受她生活年代的影響,反正外婆走後我再沒見過她那樣的女人。

讀邊神的緬甸遊記,不禁想起我雍容優雅的外婆。

這也是博客的一個作用吧,懷念逝去的親人,記錄消失的年代。

照片裏緬甸服飾的外婆笑麵如花,可在我的記憶中她的眼神鬱鬱寡歡。也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七十年代中國的生活條件和外婆早年的生長環境相差太遠。經曆過戰亂,排華和文革,外婆仍然活在她的精致的小世界裏。

 

緬甸妝容的外婆,四十歲左右。還有一張外婆上著紗衣下裹隆及的照片不知去向。

 

隨媽媽和舅舅去福州探望外公外婆。

 

外婆的遺物中我印象很深的有小皮箱,木梳,檀香扇,還有這個針線盒。

 

外婆的中式衣衫作工考究,剪裁合身。

 

 

博文自薦

含著銀勺出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