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反思文革,及其現實意義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2-11-27 18:40:32

大學生活並沒有我原來憧憬的那麽exciting,進入第二年有了一點空餘時間,就開始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

粉碎“四人幫”後的新時期文學首先必須麵對的是文化大革命,所以傷痕文學自然而然地以文化大革命這一曆史時期作為了重要內容。當時的文學作品或以悲歡離合的故事,或以鮮血淋淋的場景,對長達十年的大動亂對中國人民造成的精神創傷予以了“字字血、聲聲淚”的強烈控訴,對肆虐橫行的極左路線予以了強烈的譴責。傷痕文學對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至今還記得陳國凱的小說《代價》。徐克文,餘麗娜 ,邱建中是大學同班同學,餘麗娜是班裏的班花。邱建中在大學裏曾經瘋狂地追求過餘麗娜。三人大學畢業後分在同一個研究所裏,徐克文憑工作能力提升為副所長,餘麗娜和徐克文結婚。文革中,邱建中卻很快表現出他的“政治”才能,成為左右廠裏局勢的紅人。他並不出頭露麵,也不見他打人罵人。但他指使專案組整徐克文的黑材料,故意陷害他打碎毛主席石膏像,將他打得死去活來,送進監獄。邱建中成了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兼所長。餘麗娜為了兒子能上大學,嫁給邱建中,她知道他是魔鬼,可是沒法子,不論他是什麽都要嫁給他。這就是文革的荒唐年月。

除了文學作品以外,全社會都在控訴文革、反思文革。這是鄧小平1978年12月13日 的講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再不實行改革,就要亡黨亡國”。文革把國民經濟搞到了崩潰的邊緣,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對毛澤東,對文革的否定。

我有一位考上北師大的同學,79年暑假從北京回吉林在沈陽停留了兩天。至今還記得他跟我講的一句話(是他的老師在課堂上說的):“中國從批判胡風開始就進入了中世紀的黑暗”。當年老師在課堂上講這樣的話沒有風險,也沒有學生去舉報。

1979年3月31日遼寧省委召開了為張誌新平反昭雪大會,省委要求大專院校的師生都要收聽大會的實況轉播,聽完大會轉播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張誌新案件是控訴文革暴行最有影響力的案件之一。

當年對文革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思,推動了改革和開放。同時這個反思也很不徹底,沒有從政治上進行反思,沒有從根源上進行反思,所以終身製才能死灰複燃、第二次文革才能再來。看看今天中國的現狀,我們需要對文革進行更深刻、更徹底的反思。

徹底反思文革就是要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如果政治製度不改,哪怕有再多的“開明”領導人,隻要有一個人接班後要複辟,前麵所有人的努力和積累的財富就會被全部清零。

 

相關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