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難忘的大學生活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2-11-26 04:54:43

大學生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哪一門課,也不哪一位有名的老師(教授),而是我們住了四年的東工第一學生宿舍。

1. 東工第一學生宿舍
沿著校園內南北走向的自強路(1978年還沒有這個路名)一直向南到底,與一條東西向的校園道路“丁”字相接,丁字路口的南側就是第一學生宿舍,通常被簡稱為一舍。如果從空中俯視一舍,形狀呈方“2”字形,中間的一豎就是南北走向的食堂。見下圖,這張圖是我用磚頭擺的當年的宿舍示意圖,現在一舍已經不是這個樣子了,兩個口已經被封起來了,變成“日”字形了。

從上圖可以看出整個宿舍是由5個wing 組成,每個wing都比一般的樓房大,紅點和綠點的地方是門,走廊很寬,是水磨石地麵。每間房住8個人,中間放一個大桌子和椅子,一點都不擁擠,木地板看起來非常舒服,冬天暖氣燒的很足。1979和1980年寒假我路過北京,去北大,北師大,北航看望同學,他們的宿舍都很擁擠,後來在武漢也看了很多大學宿舍,沒有一個大學的學生宿舍能趕得上我所住過的東工第一學生宿舍。

2. 食堂牆上的飯袋
位於中間位置的食堂,將宿舍大樓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第一學生宿舍當時是三層樓,每層大概100間房,所以一舍可以容納大約2400名學生。圖上標記了,全樓隻有兩個門,而且綠點處還是小門。中午11:30下課,兩千多人同時回宿舍就象電影院散場一樣擁擠,如果回宿舍拿飯碗(飯盒)再回到食堂起碼要5分鍾的時間,晚進食堂5分鍾可能又要多花10鍾排隊。

為了節省15分鍾,為了早一點吃上午飯,很多人就把飯碗(飯盒)放在食堂,而不需要去宿舍拿。食堂有桌子和椅子,飯盒肯定是不能放在桌子上,大家都把飯盒和勺子裝進一個小白布袋裏掛在食堂的牆上,可以想一想上千個白布袋掛在牆上的畫麵,也是很壯觀的。四年我放在食堂的飯袋沒有丟過一次。

3. 星期天的大米飯
1978年文革雖然結束了兩年,沈陽的生活還是很差的。沈陽人都知道“陳三兩”,文革其間陳錫聯是遼寧黨政軍一把手,有一段時間沈陽隻供應每人三兩油,陳錫聯由此得的外號“陳三兩”。從“陳三兩”大家就能看出當時沈陽的副食供應是非常差的。我們大學第一年的夥食也是非常糟糕的。早餐是玉米麵糊加窩頭或黑麵饅頭(沒有在東北生活過的人很難理解黑麵饅頭,黑麵饅頭並不是黑麵粉做的。黑麵就是全麵粉,所有的麥麩都在裏麵,所以饅頭的顏色不白)。中餐是兩個饅頭加一個炒菜,有時炒菜裏會有幾片肉。晚餐是高粱米或玉米碴子加水煮菜(有時菜裏會有幾片肉)。從星期一到星期六完全見不到米飯。

隻有星期天的午晚餐有大米飯,為什麽叫午晚餐呢?因為星期天隻有兩頓飯,第一頓飯是上午9:00,第二頓飯是下午3:00。東北的大米飯是真好吃,沒有菜都可以吃得很香。我到現在都不能想象,星期天隻吃兩頓飯,有時候晚上餓得根本受不了。

4. 吃了一個月的免費豬肉
1979年春節返校後開始第二年的大學生活。返校後學校食堂的夥食明顯改善了,每天中餐和晚餐的菜裏都有肉,而且比78年多很多,不太能吃肉的同學都吃不完。這樣每天有肉的夥食大概持續了一個多月。吃了一個多星期後,大家就開始有疑問了,突然來了這麽多肉是哪裏來的? 我們的飯票並沒有多花錢(每月大概是19元),再說,就是多花錢也買不來這麽多肉,因為市場的肉還是憑票供應的。漸漸地傳出了消息,我們吃的肉原計劃是援助越南的肉,1979年初就準備跟越南開戰了,這些肉當然就不能再運往越南了。不知道是哪一位中央大領導發善心把援助越南的肉都調撥到了沈陽(也可能還有東北的其他城市)使我們差不多是免費吃了一個月的肉。

大學生活並沒有我原來憧憬的exciting,進入第二年就開始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下一篇,1979年,讀傷痕文學,反思文革。

相關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