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42年前的《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1-12-11 14:22:25

最近看到很多網友都在寫【我讀過的一本書】,使我想起在大學期間(1979年)讀過的一篇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 作者:雷禎孝,該文後來編成了一本小冊子。為了理解為什麽該文能夠發表,為什麽該文能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是要談談上個世紀80年代的社會背景。

1.“我們被耽誤了!”

1966年文革一開始就取消了全國高考,大學停止招生達5年,這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雖然1971年大學重新開始招生,但是仍然沒有高考,招收的是“工農兵大學生”。1977年才恢複高考,中國的大學長達11年沒有正經辦學,沒有真正的大學生。細想一下,有多少年輕人的學業被耽誤了?國家少培養了多少人才?

粉碎“四人幫”後,開始撥亂反正,知識和人才重新吃香了,當時有句宣傳標語就是“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把‘四人幫’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全社會都是在拚,被耽誤了的中國,隻能靠被耽誤了的中國人來改造。國家需要人才,年輕人需要知識,更需要有人來指導他們如何成才。

2. 《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發表

1979年9月《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一文被刊登在《人民教育》上,很快就被各大報刊媒體廣泛轉載,在全國引起了強力的反響和共鳴。很多現今已成就了輝煌事業的人士們提起這篇文章的影響都是讚賞有加,它啟動了千萬熱血青年自我奮鬥的發動機。

1979年11月25日《文匯報》整版全文轉載《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1979 年11 月26 日,胡耀邦總書記看到了《文匯報》上整版刊登的《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他當即寫信給共青團中央:“韓英、啟立同誌並報刊同誌:你們看過這篇東西嗎?青年報刊需要這樣的一類知識麵、思想性較寬較深的東西。輕飄飄的、隨手抓來的東西對青年人沒有什麽幫助。

由於胡耀邦的批示,《中國青年報》1979 年12 月11 日再次全文轉載《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並加編者按,把胡耀邦同誌的批示內容作為編者按的核心內容:“這是一篇知識麵較寬、思想性較深的好文章,它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被耽誤了的中國隻能靠被耽誤了的中國人來改造。我們經常接觸到一些青年人,認為自己是“被耽誤了”;為了失去的過去懊惱、沮喪,而卻任今天的光陰在歎息中白白流逝。這篇文章以其生動的筆觸、實際的事例、豐富的知識、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思想境界,鼓勵青年為了祖國四個現代化,腳踏實地而又充滿信心地學習、工作。偉大的目的產生偉大的力量,成功將屬於那些對祖國對人民有責任感的青年。”

3. 《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的金句

下麵的金句,在今天看起來就是雞湯語言,但是在剛剛結束“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文革後,就象沙漠中的甘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往今來,出現過多少傑出的人才!
誠然,任何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但是,他們可以在既定的外在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爭取成功。
從現在起,50年內外是中國各個領域需要新的巨人並能夠產生新的巨人的時代。
立誌是事業的大門,信心是事業的立腳點。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4. 讀者來信

《中國青年報》發表這篇文章後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反應格外強烈:“年輕的朋友,為什麽還在徘徊?你可曾想過,該用什麽樣的姿態,擁抱我們眼前的世界?”《中國青年報》摘要發表了讀者來信,加標題為《被耽誤的中國靠我們來改造》(今天的年輕人還有改造中國的誌向嗎?,從選登的這些來信中,我們看到一顆顆被激動了的年輕人的心,聽到他們發自肺腑立誌成才的心聲。“打開了我們的心扉”, “有了一股向上的力量”,“一看這些標題,我的心髒每分鍾至少多跳十次。”下麵是《中國青年報》1980年1月5日刊登的讀者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