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對1949以後的痛苦回憶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1-04-21 05:58:01

最近中國前總理溫家寶紀念母親的文章被封殺,在這篇文章裏溫家寶細述了父母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揭露了文革的暴行,同時也描述了1949年到1980年中國人民的艱苦生活,溫家寶一家5口人租住隻有幾平方米的一間破爛的小屋,在那裏一住就是幾十年。下麵的內容都是摘自溫家寶“我的母親”,從溫家寶的痛苦回憶裏我們不難理解,他的文章為什麽被封殺!

我家居住的西裏大街達摩庵前胡同,是社會底層市民生活的地方,他們都靠勞動和經營而生活,收入低微,勉強度日。隨著時間的變化,這裏的房屋愈來愈破舊,道路愈來愈泥濘,胡同越來越混亂,居民越來越擁擠。

房東劉奶奶,孤身一人,無親人照顧,靠租賃院裏兩間房子和一點積蓄為生。我家租住院裏靠外的一間北房,住了四十多年。媽媽對老人很好,房租雖貴些,但一直按時付款,還時常給老人送點東西。院落、茅廁、廚房收拾得利利索索。“文革”期間,我家被“疏散”到農村;“文革”後又回到這裏,直到街區拆遷才搬家。

記得,那時家裏飯菜很簡單,每頓飯一般隻有一個菜,很少吃肉。有時讓我到肉鋪買上兩毛錢肉,還要說明要肥瘦,這就是改善夥食了。遇到年節喜慶之日,家裏吃頓“撈麵”,媽媽總是端著滿滿一碗麵條, 放好炸醬和菜碼,給鄰居一家家送去。這是媽媽對鄰裏的心意,也是她待人的熱忱。

解放後,1950 年,爸爸、媽媽和我搬到天津,租住隻有幾平方米的一間小屋,可謂家徒四壁,身無分文。爸爸的工資每月僅37元,可光房租就要8元(一袋麵粉錢)。這間小屋伴我們全家幾十年,其間家裏又添了妹妹和弟弟。媽媽省吃儉用,我們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就是這樣,工資上月接不到下月,每月還要借點錢。那時,爸爸有個小本子,專門記賬用的。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媽媽給我做了雙新布鞋。那天,我高興地穿上新鞋。上學,不巧下學時正趕上大雨。我到家時,媽媽冒雨倚門等候,遠遠望著我光著兩腳走路,手裏抱著那雙新布鞋。她趕忙跑到我跟前,一把把我摟在懷裏。在雨中,我望著媽媽,她流淚了,滿臉是淚水和雨水。

媽媽一生結交的都是同事、鄰居、普通百姓,從未高攀過一個當官的。1978 年在農村待了近10年才得以落實政策,回到原來的家一達摩庵前胡同那間狹小破爛的小屋,在這裏一住又是15年。

從我記事時起,就看到家裏的大小事情都得她操心、拿主意。爸爸一生艱辛、坎坷。他經曆新舊兩個社會,在滄桑世事中,安分守己,隻希望活得太平,但終於也沒有逃脫政治的漩渦。1959 年“審幹”期間,因“曆史問題”,他離開了多年的教師崗位,被“限製使用”。開始在農場勞動,後來到校圖書館工作。那些年,家裏仿佛出了大事情,媽媽憂心忡忡,又要勸解爸爸,又要照料全家。

“文化大革命”的災難落在我們家中。爸爸被揪鬥,關在學校監視居住,停發工資。大字報從家門貼到胡同。媽媽從自己不多的工資中,先給爸爸留足夥食費,自己親自送到學校。她不放心這點錢能否送到爸爸手中,非讓造反派給收條為據。1970年,全家又被強製疏散到農村。先是要全家到內蒙古五原(妹妹當時在通遼下鄉),當時父母已年過半百,實難帶幼子適應那裏的環境。經反複交涉、多方聯係,後改遷到天津市北郊區小澱公社勞動,一待就是六年。粉碎“四人幫”後,爸爸調到天津北郊區宜興埠九十六中學做教員。

“文革”期間,父親被關在學校,經常遭受野蠻的“審訊”和打罵。一天,造反派一拳將父親的臉打腫,眼睛被“封”得看不見東西。父親忍無可忍,指著心口說:“小子,朝這兒打!”

 

PS

charlie_us 發表評論於 
注意,微信分為牆內賬號和牆外賬號。(如果你用國內手機注冊則為牆內賬號)。這兩種賬號看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牆外的可以看到溫家寶的文章。牆內的連鏈接都完全屏蔽了。我在大學群以截屏的方式驗證了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