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幫朋友找工作的故事(續)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1-03-14 05:28:56

因為加拿大的移民條件比較寬鬆,90年代末很多華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加拿大。多數華人新移民都選擇多倫多和溫哥華為落腳地,這麽多的新人到來,又加上語言、文化的不同,自然找工作就難了。我的朋友就是一例,幾天前我寫了“25年前幫朋友找工作的故事”,此文發出後有網友提出了一些疑問,紅茶女士有兩個問題“不太能理解,好好的博士為什麽寧願放棄學術也要移民加拿大做個這樣的工作?”“請問你的朋友,後來幹了專業相關嗎?不能一直在縫紉機廠幹吧”。

在回答紅茶女士的問題之前,讓我們來回顧一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國留學的政治和經濟背景。92年我出國的時候月工資隻有130塊人民幣(包括了各種補貼),而當時美元跟人民幣的對換率是1:8.4, 用美元計價我的月工資不到15美元。這是經濟背景,再看政治背景,1989年後的政治背景就不用多說了。

77級留校比較多,我有十幾個同學留在了母校(包括後來考研究生回去的)。92年到95年有三位同學(兩個博士畢業,一個博士在讀)分別去澳大利亞,荷蘭,美國做訪問學者,三人都沒有回去,兩人去了加拿大,一人去了美國。這就是當時的大勢所趨,從90年代的曆史觀點看不難理解“好好的博士為什麽寧願放棄學術也要移民加拿大”。

我的朋友找到縫紉機Part clerk 工作半年後就買了一個獨立屋,因為他在美國做了兩年的訪問學者存了一些錢,首付沒有問題。1996,1997年多倫多的房價比80年代末低了三分之一,當時很多好的獨立屋的價格都沒有超過二十萬,是買房的最好時機。

在上一篇裏我寫了‘縫紉機Part clerk’需要懂Chinese。朋友的老板(加拿大人)並不知道Chinese 還分mandarin 和cantonese。90年代初多倫多的華人多數是從香港和廣東來的,特別是在縫紉機廠工作的人。所以這個縫紉機零部件公司的職員需要會cantonese去跟那些來買零件的講廣東話的人打交道。我的朋友不是廣東人,當然不會cantonese,他的老板也發現了。還有一些其它原因,朋友隻在縫紉機零部件公司工作了一年就被laid off 了。

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又剛剛買了房子,突然被公司解雇對朋友的打擊是很大的。我趕緊去朋友家進行一番安慰,跟他講福特汽車的CEO艾科卡都被公司解雇,我們被解雇完全是正常的,這是西方市場經濟的一部份。我還說,你有博士學位也不應該一直做縫紉機零部件職員的工作,現在沒有工作可以迫使你去找更好的工作。

在家裏又找了兩個多月的工作,還是沒能找到他的專業工作,朋友進了一個6個月的計算機培訓班。這6個月的培訓就相當於一塊敲門磚,朋友終於敲開了計算機行業的大門,從1998年到現在23年過去了,朋友還在做計算軟件工程師的工作。

相關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