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吃糧票的日子“-談談糧票
文章來源: 林向田2020-08-29 05:19:16

為了預防糧食危機中國最近又掀起了節約糧食運動,有人竟然提出“懷念吃糧票的日子”。這些人是忘了60年代的饑荒,忘了文革時期的饑餓。

1 糧票的曆史

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糧票從此應運而生,其後各種票證相繼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國進入長達30多年的“票證時代”,直到改革開放後,票證才逐步取消。

1993年,中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取消糧票和油票,也標誌著票證時代的徹底終結。與老百姓相依為命幾十年的小紙片兒終於壽終正寢,中國也從此擺脫和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資匱乏時代。

糧票的產生是因為計劃經濟造成的物資匱乏,“懷念吃糧票的日子”就是想回到計劃經濟物資匱乏的年代?

2 農民有糧票嗎?

計劃經濟時代農民沒有糧票。糧票是所謂“吃商品糧”的人口才會有的,也就是具有城市戶口的人才會有。

而農民是自己種糧自己吃,就沒有糧票了。農村的生產隊給農民計工分,一年下來按照工分來分紅。表麵上看應該多勞多得,但是當時的工分很不值錢。經常出現年終算賬,農民反而倒欠生產隊的情況。所以當時農民苦得很。

當時的農民都很羨慕“吃商品糧”的,也都很重視糧票。當年,經常有郊區的農民背著自家生產的雞蛋到城市裏走家串戶地換糧票。這是當時的農民獲得糧票的唯一途徑。

糧票製度把農民死死地拴在了農村,農民不可能在城市裏生存。

3 四川突然廢除舊版糧票

1960年8月23日,在沒有事先公告的情況下,四川當局宣布原四川糧票一律作廢。 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這一黑心命令不知把多少已在饑餓中的人趕向了絕路! 當時的糧票比金子還值錢。老百姓的從口裏摳省出來的糧食指標積蓄,由此變成一把廢紙。

要知道,當時老百姓家裏麵一般都保存有一定數量的四川糧票,在饑荒的初期,他們都還舍不得動用,要留到熬不住的時候再用以救命的,結果被政府的一紙文件就洗劫一空了,也使得四川城市的災情迅速升級了。

這種利用糧票換版來奪走民間積蓄的辦法,隻有獨裁專製的政府才能幹出這種傷天害理的絕事。溫故知新,以後還會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