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啊,救我們脫離你的粉絲!
文章來源: 博物2018-03-11 11:27:22
 

2015年在一次保守派的會議中,川普手持母親送他的聖經,書皮有他鍍金的名字。

 

福音派終於找到了一位總統!

 

今年二月,視博恩(CBN)駐白宮記者大衛·布羅狄(David Brody) 在《紐約時報》撰文(2018-2-24):《從川普身上,福音派找到了他們的總統》。

 

布羅狄問:“福音派人士,特別是那批知名的保守派領袖們一向珍重、推動道德價值,他們如何能夠支持像川普這樣的人呢?新聞報道不斷地描繪一位失控、憤怒、精神不穩定、魯莽的總統的畫像,他對全人類都有偏見,就除了那批觀念陳舊的中下階級白人。”

 

布羅狄認為,人們不要單從川普的言行作評判,美國正麵臨文化的墮落,亟需一位文化鬥士。在政策上川普不斷采取對基督教有利的措施,使得福音派迎接一個接一個的勝利!這包括:法院任命、支持反墮胎、把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等等。

 

他強調,福音派與川普之間不是一種“交易關係”。雖然川普並不配,但福音派卻從遠處著想,用恩惠接納他。福音派認為,這個世界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陷,隻不過川普比別人更加需要恩惠。聖經裏充滿上帝使用有缺陷的人完成他工作的例子。上帝把川普放在白宮是有目的的。

 

在川普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以後,一個以色列機構鑄造了川普與古列並排的銀幣,象征川普是現代古列。古列(波斯居魯士二世)讓但以理回到耶路撒冷。

 

他認為,上帝真有幽默感,居然揀選川普這個人來完成使命,豈不是“天作之合”?布羅狄高度肯定:川普是“美國曆史上對福音派最友好的總統”。

 

布羅狄承認,川普道德上有失敗,批評者也一再指出福音派領袖的表裏不一。但是,福音派的目的一直就是贏得對文化的控製。這是場巨大的文化戰爭,千萬不要踏入挑剔候選人道德失敗的陷阱。對於福音派來說,即使候選人在道德上有缺陷,可是宏觀來看,選票是更重要的道德議題

 

布羅狄顯然說漏了嘴,福音派與川普本來就是一種“交易關係”。政治利益高於私人操守和公民道德,政治勝利就是贏取文化戰爭的工具。他這段大實話還可以理解。他的老板,帕特·羅伯遜牧師就比他極端。羅伯遜暗示,去年拉斯維加斯的槍支屠殺案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人們不尊重川普的“權柄”。他懇求川普關閉穆勒的通俄門調查!顯然,他認為這個調查不符合上帝的旨意。

 

一部靈性的傳記

 

 

之前,布羅狄在二月初和小法威爾的自由大學副校長斯各特·蘭姆(Scott Lamb)共同出版了一本四百頁的書:《川普的信仰 :一部靈性的傳記》。

 

該書期望擺脫功利主義的“互利”印象,把川普描繪成一個真誠的基督徒,而非投機者。但是,由於川普缺乏“悔改認罪”,沒有信仰的生命表現,該書還是無法回答:“川普是基督徒嗎?”這個簡單問題。作者隻好把注意力放在川普的“世界觀”上。

 

書中說,川普對福音派的興趣開始於他開始思考競選總統的2011年。他首先接觸寶拉·懷特,並製造了奧巴馬出生地的爭議。他接近福音派領袖時,總不忘展示那本母親送他的聖經。(注:在悼念葛培理時,他總是提到他父親對葛培理的欽佩。但他從來不提個人的信仰經驗,也從來不感覺有“被赦免”的需要。)

 

作者認為,川普的“性倫理”是美國文化的產物。他們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詹姆斯·邦德和休·赫夫納是主導川普自我形象的人物。……川普吹噓自己是好色之徒的時刻,那正好是皮爾斯·布魯斯南第一部詹姆斯·邦德電影上演的時刻。”言下之意,娛樂界,以及那批花錢買票、買雜誌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作者引用1944年一本小說的話:“我仍然寧願相信,性是宗教的替代品,在妓院敲門的年輕人,他下意識裏是在尋找上帝。” 他們用這段話來解釋川普貪婪的性欲,他由於尋找上帝不得法而誤入了歧途。

 

川普盡可能撥時間私下接見作者,以及其他福音派領袖。作者得意地認為,僅此一點就證明他是個信徒:“這不是一種交易關係”。讓我想到,當年尼克鬆和葛培理間關係親密,在葛培理這邊很可能也不是出於“交易”心理。當葛培理發現自己被利用以後,他痛苦得想要嘔吐。晚年的葛培理把過分靠近權力當做畢生最大的遺憾。

 

今年1月24日色情影星Stormy Daniels事件曝光,蘭姆的上司小法威爾接受CNN訪問。他理直氣壯地引用耶穌的話,叫人不要論斷,因為人人都有罪。他反而責備那批“建製派的精英”,這批現代法利賽人才是問題的中心。他或許忘記了,耶穌責備法利賽人,並非基於政治因素,乃是他們假道學的宗教。

 

小法威爾的表現並非特例。超大型的達拉斯第一浸信會牧師羅伯特·傑佛樂斯(Robert Jeffress)更是不落人後,他告訴福克斯電台的記者說(2018-3-8):“你不可與色情女星通奸”這條道德律對川普不適用,我支持川普是根據他的政策與強勢的領導。無論川普私下做什麽,都不會影響他對川普的支持。

 

傑佛樂斯牧師接受福克斯電台訪問,右邊照片是色情女星Stormy Daniels。

 

 

無論如何,川普的形象不容貶損,他的偶像地位不容搖動。這批牧師和校長,忽然成為政治買辦,忘記了他們宗教上的身份和職責,令人十分不解,徒然給人“巧言令色”,為達目的毫無底線之感。

 

在《川普的信仰 :一部靈性的傳記》一書的末了,作者們說:“毫無疑問,白人福音派基督徒雖然在政治上仍然占主導地位,但他們的文化卻在逐漸消失,他們的多數地位受到挑戰,他們一直在尋找一個強勢的保護者。他們找到了川普,也接納他的缺陷” 。換句話說,隻要大法官搞定了,非我族類清除了,其它一切OK。

 

作者其實在承認,川普成為白種人的希望!很多支持者骨子裏是懷著白人文化的情懷,隻不過披上了宗教的外衣罷了。因此缺陷再多,還是自己人。回顧奧巴馬出生地的爭議,以及“隱藏穆斯林”的指控,這些謠言所以有市場(包括葛福臨),說穿了都是“非我族類”的情懷。

 

美國著名小說家Anne Lamott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當你發現上帝所憎恨的人與你所憎恨的人相同時,你可以放心地假設,你已經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 這批人與川普所憎恨的人相同,那麽,他們的上帝到底是誰呢?

 

書中,作者用各種方式企圖證明基督教對川普的影響。前《紅州》網站負責人埃裏克·埃裏克森(Erick Erickson)在保守的《旗幟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上撰文,評論這本書(2018-2-15):“布羅狄和蘭姆把川普描述為馬丁·路德、約翰·諾克斯、約翰·溫斯羅普,約翰·威瑟斯龐、或葛培理的接班人。”川普成為屬靈偉人!一位不知悔改為何物的屬靈偉人!

 

埃裏克森信仰堅定是有目共睹的,他無法忍受那些假道學的言論。在評論的結尾他感歎:布羅迪和蘭姆的書(無意中)揭露了那批長期以來被主流文化視為流放者的福音派領袖們,他們現在享受著與川普十足的交易關係。他們為求成功不擇手段,傷害了福音派長期建立的信譽。一位需要救恩的總統被一批有信仰的男女所包圍,這批人更願意與他“做生意”,而不是幫助他悔改,使他的靈魂得到救贖。

 

當宗教崇拜權力,同時把道德責任推給文化的時候,他們的信仰不過是膺品。

 

更甚者,訴諸政治權力以改變文化,這是更大的錯誤。這種“君士坦丁式”的神學觀,西方世界嚐試過一千多年,結果失敗了,而且失敗的很慘,丟失了整個歐洲,現在正在丟失美國。

 

主啊,救我們脫離你的粉絲

 

 

製片人和作家丹·摩謙(Dan Merchant)在2008年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主啊,救我們脫離你的粉絲》(Lord Save Us From Your Followers),副題是:“為什麽愛的福音竟然會分裂美國?”該片獲得2009年《信仰網站》(Beliefnet)“最佳靈性紀錄片”獎,獲得廣泛好評。

 

托尼·坎波羅(Tony Campolo)在影片裏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個運動可以沒有神衹而存在,但卻不能沒有魔鬼(敵人)。”今天的世人知道基督教的魔鬼是什麽,卻看不到基督教的上帝。

 

摩謙是福音派出身,自小觀賞《700俱樂部》(帕特·羅伯遜主持)的節目長大。他以一個康複中的法利賽人的身份現身說法,捕捉住教外人士對基督徒的觀察。藉著這部影片,他希望讓世人對基督教有個比較全麵的認識。

 

電影首先引用了一係列基督教領袖激昂的措辭,他們經常把美國的災難事件歸咎於上帝對墮胎、同性戀和世俗化的憤怒和處罰。鏡頭顯示一群青年基督徒2006年在舊金山市政府台階上反同示威,並引發了同性戀團體的反示威,雙方互相叫罵。

 

他發現,基督徒所關心的是個“正確的福音”,而不是個“愛人的福音”。從外人看來基督徒注重的是教義和權利的伸張,並非鄰居的需求,或社會的公義和福祉。

 

為了更多了解教外人士對基督教的看法,他到各大城市的鬧區走動,身著掛滿各式流行的保險杠貼紙的連身衣褲,作為談資。這些貼紙既包括耶穌魚,也包括達爾文爬蟲。他發現,每個人都喜歡耶穌,但是不喜歡基督徒,認為基督徒是假道學、喜歡定罪他人。

 

 

在電影的後半部,摩謙訪問了許多基督教NGO組織,他們在世界各地照顧貧窮無依的人群與病患。這些基督徒以無私的愛心投入,讓人看到上帝的榮耀。

 

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可以說是美國最世俗的城市。電影報道了當地基督徒照顧無家可歸人士的事跡,包括替他們剪發、洗腳。影片裏最突出的一段也發生在這裏:

 

摩謙乘著波特蘭市慶祝“以同性戀為榮”遊行的那個周末,在鬧區設立了一個“告解亭”。他邀請同性戀者到亭子裏告解,但不是聽對方認罪,而是他向對方認罪。很多人事先警告他,很可能會反受其辱,勸他不要這樣做。

 

與此同時,一位牧師發出警告,上帝將在遊行時刻用海嘯毀滅波特蘭。

 

告解亭

 

那天,摩謙花了八個小時的時間,訪問了大約24-28位人士。他向每一位道歉,也聆聽他們的故事。他告訴他們,自己以前定罪、仇視同性戀者。他現在為自己的錯誤,以及其他基督徒對他們的傷害道歉,請求對方原諒。

 

告解亭內正在進行的對話

 

 

好幾位受訪者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深為摩謙的真誠所感動,甚至泣不成聲。

 

摩謙說:“從懺悔亭出來,我認識到,我們都是殘破的。我開始明白那些我不同意的立場 – 我仍然不同意 - 但我明白他們的心聲,這個認知讓我徹底改變了我與他們的關係。如果你願意傾聽他人,他們就也願意傾聽你。表達愛基督的方式就是去愛他人。 這很難做到,遠比站在遊行隊伍的必經之路上向他們呐喊:‘我不喜歡你們的生活方式’要困難得多。”

 

我們經常聽到:“真理就需要切割,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引用這些話的人或許虔誠地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裏,但他們並不了解異己,也沒有去了解的意圖。其實在信仰的道路上,真理如果失去耶穌基督,帶來的不過是“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

 

基督教是怎麽興起的?

 

 

自稱“無法擁有宗教信仰”的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1997年出版了《基督教的興起》一書,副題是:“一個不起眼的,邊緣化的耶穌運動如何在數百年內成為西方世界最具主導地位的宗教?”斯塔克教授一向用社會學的方法來分析曆史,雖然引起很多爭議,不過他對早期基督教興起的社會因素的研究,還是很有價值。

 

他主張:基督教的成長並非因為神跡奇事,也不是因為康斯坦丁大帝的接納,甚至也不是殉道者帶來的聲譽。它的成長是因為基督徒組成了一個堅強的共同體,能夠產生“無敵的頑固”。其發展主要是通過信徒的團結和積極努力,與他們的朋友,親戚和鄰居分享“好消息”(福音)。

 

根據他的研究,促成基督教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基督教重新定義“上帝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基督教說上帝對普世無私的關愛,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家庭、國家或宗教,也要愛所有的人,縱使這對自己不利。換言之,基督教將“高度的社會倫理規範”與“宗教信仰”聯係起來。

 

在一般的宗教裏,神衹的祝福與人的奉獻是個對等交換的安排,沒有所謂“愛”的關係。基督教的特點是:人與上帝間的關係不僅是種利益交換。人若不彼此相愛就得不到上帝的讚許。這種觀念與羅馬的文化相反,在異教徒的眼光裏,“恩惠”和“憐憫”是被看作為懦弱的表現。

 

基督教這種教導提供了一個道德秩序,它不是基於理性或者自身利益,而是基於相互的義務和犧牲。結果是:基督教提供了政府沒有的社會服務。

 

所以在黑死病大量傳播的時候,大批人逃離人口中心,隻有基督徒留下來照顧病人。

 

第二,基督教比其他所有宗教都更善待女性。今天以為基督教為父權製和性別歧視的人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在早期的基督教亞文化中,婦女享有遠高於希臘羅馬世界女性的地位。

 

第三,基督徒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神聖的,因此基督徒比異教徒有更多的孩子。當時的羅馬人有拋棄嬰兒的習俗,其中很多被基督徒收養。羅馬鬥獸場的逐漸消失,有很大一部分是基督徒努力的結果。

 

第四,基督教對各族人民開放。基督教的上帝並不是任何一個人群所專有。他的祝福都可以賜給所有人,不論地區或種族。對上帝投身並不必放棄自己的族群身份。基督教是所有古代宗教中最具包容性的。

 

第五,麵對壓迫,基督徒不用暴力抵抗,或訴諸遊擊戰。他們勇敢赴死,並為逼迫者禱告。

 

做曆史的學生

 

根據斯塔克的研究,這些因素使得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不僅是底層人民,廣泛地對基督教生出好感,給基督教的廣傳提供了絕佳的環境。作為社會學家,他把這些因素定性為基督教教義的成效。那種非從權力和統治的脅迫而來的力量使得初期基督教像燎原之火一樣傳開。

 

為什麽從今天美國的文化戰爭裏看不到這些因素?是教義更改了?我想不是。

 

《主啊,救我們脫離你的粉絲》的製作者摩謙所以決定製作那部紀錄片,就是發自於他對美國文化戰爭的失望。他去到非洲,親眼看到基督教在非洲的發展,各種基督教機構在那裏努力工作。他看到信徒間自發的愛心,以及共同建設家園的熱心。這裏沒有所謂文化戰爭,非洲的體驗刺激了他的深刻反省。

 

電影得獎後,他告訴《信仰網站》的記者說,一位埃塞俄比亞19歲青年基督徒的故事帶給他最大的震撼。這位年輕人告訴摩謙:“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大陸,我們說不同的語言,我們的膚色不同,但我們仍然是上帝的孩子。”

 

他講到自己的故事:他的母親死於艾滋病,“但是她並沒有為我而死,我的父親死於艾滋病,但他並沒有為我而死,可是,耶穌基督為我而死。”

 

這位從來沒有離開過非洲的青年人,他提醒了這位美國客人,整個基督教就是建立在耶穌的所言所行上麵,而不僅是僵化的教條。離開了耶穌,利用基督的名號來抓權,任你是“教條正確”,也不過是個得到珍珠的豬罷了。

 

  作者簡介  

臨風,本名熊璩,出生於重慶,台灣長大。曾任台灣大學數學係副教授 ; 克雷超級電腦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總工程師; 惠普公司中央實驗室部門主管,大學關係部亞太區主任等。2011年退休,全力讀書、研究、寫作。在中國大陸出版有《繪畫大師的心靈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臨風
本文首發於“美國華人”公眾號(ID: ChineseAmer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