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別人的事兒”是骨子裏的“愛好”
文章來源: 紫嫣淡染2017-03-28 16:37:09

為什麽很多人喜歡“八卦別人的事兒”?會有人說,閑的。八卦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人際關係,總是給人不太好的印象。

01

娟和林彩是一對兒剛在微信群裏互加不久的好友,因為兩人說話投機,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覺,她們有很多話題可以聊:丈夫,孩子,園藝,護膚,運動以及今天想做什麽晚飯。

兩人在開始認識時就闡明自己是不喜歡嚼舌,不感興趣別人私事,尊重別人隱私的“有教養的人”。對圈子裏愛打聽別人家私事的“家庭婦女”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直到有一天,兩姐妹周末相約逛店,中午小吃的飯桌上,娟突然提起了個名字,是自己認識的某個明星,林彩馬上聲音高了八度:

“啊?你竟然認識他?太興奮了!快講講他有沒有女友?”我好喜歡聽八卦故事了,越多越好”那口氣,那眼神,十足地像戒毒的癮君子又見到了毒品。她抓住了娟的胳膊,拚命地搖晃著,好像這樣,就能把全部八卦事兒都能晃著倒出來。全然忘記初識時的“清高”了。

02

依依出自世代名外交官的家庭,骨子裏就帶著一份優雅高貴的氣質,多才多藝的她又有一份好職業:大學教授。一天,她接到中學好友燕兒的來電,因為好久不聯係了,電話那端的燕兒一口氣把近幾年同學們中的重要事件“匯報”了一遍,其中有一對兒常在朋友圈秀恩愛的情侶,實際上男的早已出軌。。。

依依覺得這是別人的隱私,不論消息真假,都不該背地裏議論別人的,這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行為。

“以後,再不要這樣議論別人的私事了,這種行為很不好。說點兒別的,我不希望再聽到這些,” 依依嚴肅認真地告訴燕兒,這不是在“裝”修養,是她真心的想法。

 “我把你當成知己才講給你的呀”燕兒很意外,也很委屈地辯解道。

這次聊天,似乎在不太和諧的氣氛中結束了。從此以後,依依再也沒有聽到過燕兒八卦中學同學們的事兒了。雖然自己並沒有後悔這樣做,但是,斷了“情報來源”,還是會讓依依心裏有時會癢癢地想“他們在幹什麽?”,耳根子清淨了,卻添了小寂寞 。

03

有一文藝小資微信群,群名叫“邀月把酒”。剛才還在那裏談詩論畫的比高雅呢,突然有一位女士話題一轉,說剛才在一個大微信群裏爬樓梯,偶然在一個幾天前的合影照上,看到幾十年前曾追求她的一個男孩兒,現在的老男孩兒,出現在了照片上。。。群裏一下子炸開鍋了,不論男女,都嚷著“上照片,講故事”,因為這個群裏的人和那張合影中的每一個人都熟悉。都想知道是哪位“緋聞男士”。無論大家怎樣哄,怎樣騙,她就是守口如瓶,不透露半點兒可以分享的線索。搞得大家抓耳撓腮,心裏鬧騰。

人們為什麽這麽熱衷於聊八卦呢?最近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八卦。是的,我覺得“八卦”是不分男女,也不分國界的,要不然我怎能在文學城寫出《和美國同事八卦家裏的破事兒》這篇博文呢?結果,點擊率過萬。看來喜歡看八卦的人也很多。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Lisa 和她的團隊於2011年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八卦的視覺效應”(The Visual Impact of Gossip)。這個研究團隊給誌願者觀看陌生人臉照片。每組照片配有一種相應的八卦信息。第一組全是負麵八卦,比如“ 打人”,“撒謊”之類,第二組都是正麵八卦,比如“幫助人”“海邊曬太陽”。最後的研究結果,人們更喜歡“負麵八卦”,而不記得“海邊曬太陽”。研究發現,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會強烈注意那些在社會行為方麵,有負麵八卦的人或事件。

普通人總是喜歡雞零狗碎,左鄰右舍的話題,也對別人家的日子過成了什麽樣子充滿了好奇心。不然,為什麽新聞中“謀殺”,“偷情”更吸引人們的視線呢?這也說明為什麽文學城的博文中關於“生活八卦”的點擊率遠比優美的散文詩的點擊率高出不知多少倍。

原來,八卦別人的家事是有些人骨子裏或多或少的“愛好”。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八卦並不是一種人格缺陷,而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它讓我們從同伴處獲得信息,從而迅速知道誰安全,誰危險,誰值得信賴,誰不靠譜。

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接受,都有友誼的渴望。“八卦”者在本質上,是希望借用分享別人秘密的手段,獲得與聽者的友誼的增長、關係的促進,實際上,這隻是獲得了淺層友誼,而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因為在“嚼舌大嬸”的身上得不到隱私安全感的。

我個人認為,既然“八卦”是人的本能,自己的潛意識裏也偶爾會逃不脫小小的俗氣,但我會盡量避免這種不光彩的人格,讓內心充盈。忙起來了,就沒空過度關心別人的私事了。遠離八卦,保護和尊重別人的隱私,也是對自己人格的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