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人和華夏文明的淵源》博主商榷
文章來源: 柯尼斯堡2020-02-21 15:54:39

我在城頭看到《中國人和華夏文明的淵源》文,拜讀後有幾點想法分享一下。因留言較長,故在這裏發一下,趁機補充或修正幾個漏敲、敲錯的字。

我這裏純為了知識運用與理性思考上的商榷。若萬一對我的留言有其他風格的回應,恕不奉陪。

1. 壓根沒有血統上“純正”的“華夏民族”。

這不是說現在沒有,也不是說明朝以後沒有,或是宋朝以後沒有。而是說從來沒有。“華夏民族”根本不是一個血統概念。

《中國人和華夏文明的淵源》博主給我的印象是在講漢朝治下的人為華夏民族。其實在此之前,早已有過無數次民族血統上的融合。華夏本身即為眾多部落融合而成,此後隨著王朝建立,血統融合一直都在發生。著名的例子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同時招募胡人並且通婚。漢朝也大量將匈奴、突厥人納入族中。而在宋之前的唐朝更是兼收並蓄,甚至

也有學者認為李唐皇室即為胡人。

華夏民族應該是依賴於華夏文明而存在的概念,也就是說華夏民族就是認同華夏文明的人們。

2. 博主對人口遷移的誤解與自相矛盾。

博主列出了華夏民族的4次大遷徙,試圖論證博主有關中國人與華夏民族不能“扯到一起”的斷言。

然而,首先請參見上麵的#1,每次大遷徙時,“華夏民族”都不是血統意義的集團。

其次,大遷徙並非是原來居住在中國北方的人口全部清空。博主忽略了一個事實:農業人口對土地的依賴與眷戀是極其強大的。

在博主列出的4次大遷徙中,最大的一次南遷就是博主列出的第3次南遷。事實上,即使這次規模最大的南遷,遷移的總人數也隻是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1/10)!換言之,北方人口的絕大多數還是留在了原地!

再具體一點,元曲的幾位代表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均為漢族,且均生長於中國北方。

所以博主之“華夏民族的主體自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率10多萬臣民在廣東崖山集體投海之後,不是被滅了就是遷入了閩粵桂或流落海外” 的說法恐為臆測。

此外,由於博主這是在講所列出的第3次遷移,這樣斷言,也與博主自己講的第4次遷移相矛盾:既然華夏民族的“主體”已經“不是被滅了就是遷入了閩粵桂或流落海外‘,還何談什麽有一次遷徙?

3. “華夏文明,隨著宋朝的滅亡而衰落了”說法的問題。

博主的這一說法是把元曲、三國、西遊、水滸、紅樓、金瓶梅、三言兩拍、儒林、聊齋、王陽明、龔自珍......都摒於華夏文明之外嗎?

4. ”宋亡至今的幾百年裏,中原大地基本上是由外來的遊牧民族統治“說法的問題。

首先,這樣說把整個大明王朝排在了外麵。另外,即使在元朝與清朝,被統治了並不意味著那是華夏大地上的大部分居民不是也變成了統治民族的一部分。

5. “外來的遊牧民族...繼承了華夏文化並讓它延續至今”說法的問題。

首先這與博主自己“華夏文明,隨著宋朝的滅亡而衰落了”說法相矛盾。

其次,宋之後,“外來遊牧民族”中確實有繼承了華夏文化成績斐然者(如納蘭容若)。然而更多的思想家、作家、詩人、學者還是說為漢人(如上所列關漢卿、馬致遠、羅貫中、吳敬梓、曹雪芹,等等)。更何況,納蘭容若等認同了華夏文化者,也是華夏民族的成員。

6. 關於“小腳趾瓣狀甲”。

博主可能是把“小腳趾瓣狀甲”意味著什麽搞混了。事實上“小腳趾瓣狀甲”通常恰恰是被作為是華夏民族成員的特征,而沒有“小腳趾瓣狀甲”反倒曾被用來當作“異族”的標誌。

7. 與美國的比較。

博主做出的美國的比較並不成立。

無論是血統上還是文化上來講,印第安人一直是相對被孤立的,並沒有中華民族不斷融合的現象。美國自然不可能說自己承繼了印第安人文化。

美國並不認同英國文化。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院,“美國曆史”、“美國政治”與“美國文學”都是獨立於“英國曆史”、“英國政治”與“英國文學”的。這與博主也承認的“延續至今”的華夏文明完全不同。

此外,博主開始也間接提及了,中華文明的概念與現代國家的概念是不同的。

總之,華夏民族沒有消亡。而且隻要華夏文明存在,華夏民族就存在。認同華夏文明的人們說自己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