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尋覓那些古韻古香的老街
文章來源: yujing_hk2018-12-07 07:42:28

十八年前第一次到大理古城,感到十分新奇。

多年來,又走過許多古城鎮,感覺就漸漸淡了。

這一次遊大理,古城安排在最後一站。不過是舊地重遊,找找失去的時光。

大理古城曾經是熱門旅遊景點,商業化肯定是難免了。但相比其他古城,還算是中規中矩。

老人尋老景,提著相機四處亂竄,各色人等都抓拍了些,留點念想。

 

古城方圓十二裏,建有四座城門樓以及四座角樓。這是西門樓蒼山門,城門外早就變成大道(滇藏公路)。坐

公交車來回走了兩趟,感覺城門冷清,遊客似乎出進不多。

 

遊客進出古城多半是走南門樓(雙鶴門),這裏是古城四門之首。是古城最古老雄偉的建築,是大理古城的象

征和標誌。城門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遊覽大理時親筆所提,城樓上“文獻名邦”四字應該是從文獻

樓拓過來的。

 

進南門是複興路,撲麵而來的是各色店鋪的招牌幌子。叫賣的吆喝聲充耳,混雜的美食香撲鼻。若不是兩側民

清時期建築風格的土木結構瓦頂民居有所特色,感覺和其他古城鎮乃至大城市的步行老街無二。

 

古城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鋪設而成,大多數街道有引自蒼山的清泉水流淌。這一點還算是特色景觀。

 

入鄉隨俗,多少品賞了點當地土特產。總的感覺,烤乳扇、玫瑰餅、烤餌塊、雕梅、餌絲,乳扇味道很特別,

味道都還不錯。這是玫瑰餅,滿城皆是。

 

身著白族服飾的靚妹十分打眼,也算是大理的名片之一囉。

 

勾魂店,賣的啥?豬脆骨。老伴嚐了嚐,麻辣。我沒敢嚐,怕把假牙拉掉了。

 

五華樓位於古城中心,最早是南詔國王的國賓館,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時,曾經駐兵樓前。明朝初年,五華

樓在戰亂中被燒毀。明洪武年間,重修大理古城時,在五華樓舊址上修了鍾鼓樓,其規模格局已遠不如南詔的

五華樓。

 

五華樓周圍四亭拱托、清流環繞,樓台基內別有洞天,是小憩、拍照的好地方。

人老心不老,對文藝青年的時髦服飾還是感興趣,時不時偷窺一下。(P圖)

 

這裏是複興路和人民路兩條大街的交匯路口。古城的古韻感覺出來了。

 

大理文廟大成門。孔老夫子還是挺受尊敬的。不過匾下那條橫幅看著有點怪怪的,是不是掛錯了地方。

 

洋人街,原名“護國路”,為紀念民國初雲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全長1200米,其中最繁

華的是中段,全長185.6米,是中國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既然喜歡的是古城原味,我們也就沒有去湊熱

鬧。在複興路與洋人街交叉路口向東走,轉葉榆路再轉人民路,直到東門。去前做過攻略,這些路還是保留著

古色古香的味道,有些曆史滄桑感。

 

果不其然,一路上民居門臉少有裝修,原汁原味。漫步其間,多了一分清靜。

 

房頂瓦隙中雜草叢生,牆灰斑駁,也算是老的掉渣了。

 

也有同樣愛好的文藝青年在這裏流連。手臂上紋一排誰也看不懂的文字,這就叫酷。

 

拍婚紗寫真的新人沒放過這些老街老景。穿著打扮懷舊不說,就那所擺的POS,唉,我們這老古董都被蒙得一

愣一愣的。給個吉祥祝福吧:擋住最美部分,憧憬甜蜜未來。

 

有話就憋在心裏,別說。

 

古老的扇門陳舊的窗,染發的新人穿洋裝。這場景,這打扮,真是歎而觀之。我不說,你能看出是蹭拍的嗎。

確實找了個好角度。

 

陽光啊!羨慕嫉妒恨。恨也是自己找不自在。

 

這個背景選得好(當然是說我蹭拍囉),拍完了就可以吃臘排骨。

我就納了悶了,為什麽女士一定要站得比男士高?

 

這個場景有點意思。

 

順著人民路來到古城東門(洱海門),出城後全是民居,密密麻麻的小旅店、小餐館。

感覺城內的居民都搬到城外去啦。

趕回下關,乘火車去麗江,還是逛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