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我的身和心入他的畫中
文章來源: 別讓童心流浪2016-09-21 04:15:04

我有一位朋友, 因為彼此住在澳洲的不同城市所以不常見麵, 通電話也不頻繁, 但是通過高科技的通訊設備與她聊, 總是會得到啟發。有次與她談到了豐子愷先生的畫之後, 尤其覺得有機會與人文素養強的朋友交流比閱讀本身重要, 以下的文字就是受了朋友的啟發而寫下的。 

我不懂畫, 家裏更沒人會詩琴書畫。 第一次看到豐先生的畫, 已經是在大學裏讀書, 以為那是一般的業餘的玩票, 人文素養及其貧乏的我看不出任何意境來, 比如他的一幅很有名的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隻覺得那是隨隨便便刷兩下子的畫,沒勁, 過目後就忘了。 豐先生的許多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在大學的年齡,我又哪裏會對兒童題材感興趣呢? 

當普通人欣賞一幅攝影作品時, 心理不知覺就會認為攝影師不僅有價值不菲的高級攝影設備, 而且還會仰慕他的攝影技術, 想到自己的攝影技術會自慚形穢, 希望自己也能達到他的水平。 看各種流派的西洋畫, 姑且不談畫中何物何人, 光畫技就吸引你的眼球。 但是, 豐子愷先生的畫裏沒有任何耀眼的東西, 一點點的炫目的成分也沒有, 以致與連他的畫技都可被從來不畫畫的人,比如我,誤認為自己練習一下也可以達到。  

豐子愷先生的畫沒有讓我注意到他的畫技,正如豐先生自己所說,“我的畫既不摹擬什麽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手法,也不根據什麽立體派、平麵派的理論,隻是想記賬般地用寫字的筆來記錄平日的感興而已”。 但是,豐先生用中國畫的技法以漫畫形式畫出了一個有情世界。 在我的黃金的學習年齡沒有機會接觸到他的文和他的畫,甚是遺憾。 

如今,不知是去國多年的原因,還是做了母親的原因,看了豐老的畫,我就想走到他的畫裏去, 與他的人物,不僅想打聲招呼, 還想與他們一起玩。








附子愷畫語:

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練的孩子們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烏托邦,以為逃避現實之所;但我也可笑他們的屈服於現實,忘卻人類的本性。——《談自己的畫》

聖書中說:你們不像小孩子,便不得進入天國。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我們的黃金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我們可以因了藝術的修養而重新麵見這幸福,仁愛,而和平的世界。——《美與同情》

……。 因為音樂能永遠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與幸福之神,隻降臨於天真爛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間。失了童心的世間,詐偽險惡的社會裏,和平之神與幸福之神連蹤影也不會留存的。——《兒童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