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立宣言被錯劃為仇恨言論而展開的腦洞
文章來源: cng2018-07-09 08:06:39


獨立日剛過,就談談《獨立宣言》。話說臉書非死不可,現在運用大數據外加人工智能的方法,從他們的平台上過濾仇恨言論。可惜兩天前出了一個
烏龍事件:他們的算法不知道為什麽把美國的開國文獻,托馬斯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當成hate speech給屏蔽掉了。雖然錯誤很快被糾正,但是在網民中也是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潮和熱議。

為了弄清事件的原委,我又把《獨立宣言》的全文給讀了一遍,發現問題可能是出在以下的言論。在闡明獨立理由,曆數英王喬治三世罪行的篇章中,傑弗遜大筆一揮寫到:
“他(英國國王)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沒有開化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邊疆的居民;而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律令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的。
這裏麵提到的“ the merciless Indian Savages”,可能就成了《獨立宣言》變成仇恨言論的罪狀,被臉書人工智能精準地挑了出來。看到這樣的語言,大家可能有個疑問,英國公民移民美洲大陸,其實依然被英國政府視為王冠下的子民,那麽英王為什麽要“挑唆”印地安人來屠殺自己的人民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一個道理:曆史是由勝利者寫的。美國建國,是北美英國殖民者在獨立戰爭中擊敗母國的結果,那麽我們今天學習的美國立國曆,當然是以勝利者傑弗遜的手書《獨立宣言》為教材。而在這個信息豐富的時代,也不妨聽一聽曆史失敗者的一家之言。
我最近翻了翻英國人寫的英國史裏對美國獨立的記載。在1763年,來源於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移民已經擠滿了北美阿巴契亞山以東的狹長走廊,這些貪婪的白人移民開始跨過阿巴契亞山的峻嶺和荊棘,向西部擴充,於是難以避免地和當地的印地安部落發生流血衝突。
當年的英國,是誕生了John Lock, David Hume, Samuel Johnson這樣聖賢大哲的進步社會,其文明程度在世界首屈一指,對社會底層,甚至遠在天邊的美洲原住民有同情心理。這樣,英王就頒布了一部史稱《1763皇家公告》(Royal Proclamation of 1763)的法律,禁止美東的白人移民繼續染指阿巴契亞山以西的原住民土地,尊重印地安部落對北美土地的領土主權。後世的英國人自豪地把這部法律叫作“印地安人的權利法案”。同時,如果這部法律能讓北美白人殖民者分田分地的邪火消停下來,也能讓英國政府節約出兵彈壓原住民和白人移民流血衝突所需的軍費,這是在大道理之外實際的好處。
近兩天來文學城裏由第一名博潤濤閻領銜,展開了一場針對文學城川粉的大掃蕩。在閻師的係列雄文和討論中,好像有這樣一個觀點,就是美國在《排華法案》之前,從來就沒有什麽真正意義上的限製移民法。對於這個說法,我大部分讚同,小部分不讚同。不讚同的原因就是,其實在美國這片土地上的移民法,最早居然可以追朔到這個1763皇家公告,而且它的移民條款極其嚴苛,是一刀切的禁止。隻不過,這個移民法和今天的移民法南轅北轍,它禁止了白人不經批準擅自移民到印地安的地盤。
這樣的移民法,會讓以傑弗遜為代表的白人殖民者歡喜嗎?答案明擺著。所以傑弗遜在痛斥“殘酷的印地安野蠻人”之前,還寫了這樣一條:
“他竭力抑製我們各州增加人口;為此目的,他阻撓外國人入籍法的通過,拒絕批準其它鼓勵外國人移居各州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顯然,白人殖民者對自己國王頒布的移民法不滿,他們還是繼續跨過崇山峻嶺入侵印地安人的地盤,成了非法或者無證移民,這自然激起了印地安人的武裝反彈。而喬治三世的態度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勿為言之不預也”,出兵保護自然沒那麽積極。可是,在《獨立宣言》裏傑弗遜的春秋筆法之下,印地安人和白人殖民者之間入侵與反抗的戰爭,居然成了英國國王的挑唆。
美國獨立戰爭打響之後,向來擅長搞統一戰線的英國人迅速和麵臨失掉土地的印地安人和黑奴結成同盟,共同打擊華盛頓和傑弗遜這樣的分裂分子。而英國的最終失敗,也給這兩大群族敲響了喪鍾,印地安民族和文化遭到滅頂之災,黑人繼續為奴長達百年。順便說一句,知道為什麽NFL的黑人球員抵製美國國旗嗎?因為追本朔源,國旗所代表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本來就是他們的祖先戰敗的結果,
站在二百年後重溫這段曆史,我有理由相信,如果這部250年前的移民法《1763皇家公告》得到認真執行,或者英國成功鎮壓美國革命,今天在廣袤的美國大地上的,美利堅合眾國會依然存在,但隻會龜縮在阿巴契亞山以東的美東13州;而從阿巴契亞山以西到太平洋沿岸的廣大空間,很可能存在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的黃種人帝國!
這個黃種人是印地安人嗎?是,也不是。英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分而治之的政治厚黑,為了防止北美白人殖民者搞分裂的蠢蠢欲動,他們必然要在他們的背後扶植一個敵對實力以到達鉗製的目的,而印地安部落聯盟是最好的人選。當然,印地安人人口分散,很難和東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白人美國分庭抗禮。移民,是他們壯大實力的唯一手段,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人類共同的思維定勢。你看美國200年來的移民史,絕大多數情況是從歐洲引進白人移民,那麽同理可證,假想中的印地安帝國的國民都是黃種人,他們引進移民的第一優先,肯定要考慮幾萬年前的遠方親戚東亞人民,特別是中國。
也許有人質疑印地安人的落後的政治文化能否足以支持一個現代意義的國家。其實早在1744年,美東六個印地安易洛魁部落的代表就在賓西法尼亞的蘭卡斯特開會,商議形成邦聯共抗白人的大計。這次大會的議程被後來大名鼎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拿到,拍案驚奇,不恥偷師。終於32年之後,在距離印地安部落聯合大會以東80英裏的費城,13個英國北美殖民地完成了易洛魁部落想做而沒有做到偉業,他們形成了鞏固的聯邦,既從英國獨立,又把印地安文明從此送入了曆史的塵埃,直到快100年後才重新分裂。
美國著名曆史學家Joseph Ellis曾說,美國開國元勳們的兩個最大汙點,一是沒有限製奴隸製,二是不能采用文明手段和原主民達成妥協。撫今追昔,我不禁感歎,由於華盛頓,傑弗遜這些美國founding father們的貪婪和違法,北美這塊風水寶地失去了一個本可以熠熠生輝的亞洲人的帝國,對我們炎黃子孫來說,這是一個何等的曆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