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點和冰點誰更低?
文章來源: 惡為亞心2018-07-02 21:19:28

霜點即水汽凝華成霜的氣溫點,冰點即水凝結成冰的氣溫點,那麽,霜點和冰點
誰更低?科學界認為,霜點低於冰點,其證據和理由有:

1978年9月第一版、1980年8月第2次印刷的《辭海·理科分冊(下)
》(下稱“第一版《辭海·理科分冊(下)》”)告訴:霜是空氣中水汽因地麵
或物體表麵熱量放散的影響(溫度一般在0℃以下)而凝華在其上的白色冰晶。
1978年12月第一版、1982年5月北京第36次印刷的《現代漢語詞典
》(下稱“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告訴:霜是在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
,靠近地麵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麵物體上凝結成的白色冰晶;冰是水在攝氏零
度或零度以下凝結成的固體。在線《漢典》告訴:霜是附著在地麵或植物上麵的
微細冰粒,是接近地麵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冰是水因冷凝結
成的固體。《在線漢語字典》告訴:霜是附著在地麵或植物上麵的微細冰粒,是
接近地麵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冰是水因冷凝結成的固體或水
凍結而成的固體。《維基百科·霜》告訴:霜是由冰晶組成,由水蒸氣凝華而成
,霜點(水蒸氣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隻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
,才會結霜。《百度百科·霜》告訴:霜由冰晶組成,是貼近地麵的空氣受地麵
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以下, 在地麵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霜點
低於冰點。《百度百科·冰點》告訴:冰點是水由液態變為固態的溫度,在標準
大氣壓下溫度是0℃。《科普小課堂——霜》告訴: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
)低於冰點,因此隻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0℃時,才會結霜。

這就表示:霜點低於冰點,結霜氣溫必是結冰氣溫,結霜天氣必是結冰天氣,霜
晨——結霜的清晨必是冰晨——結冰的清晨,反之,結冰的氣溫不是結霜氣溫,
結冰天氣不是結冰天氣,結冰氣溫和天氣無法結霜,是學界的共識。

然而,學界對“霜點低於冰點”的共識,首先是科學界的共識,因為,《科普小
課堂——霜》是科普作者的作品,《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對霜和冰的釋義
也是科普作者或科學家的釋義,《在線漢語字典》和在線《漢典》對霜和冰的釋
義相同,其中對霜的釋義應是對第一版《辭海·理科分冊(下)》和第一版《現
代漢語詞典》對霜釋義文字的改寫。而第一版《辭海·理科分冊(下)》的《後
記》告訴:參加本分冊下冊修訂工作的單位有(以筆畫為序)上海中心氣象台、
上海海運學院、上海海洋學院、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國
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天文係、南京大學地質係、南京氣象學院,
“參加本分冊下冊修訂工作的”人員應當都是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研究人
員和教員,他們都可稱科學家,這就表示,第一版《辭海·理科分冊(下)》對
“霜點低於冰點”的共識是相關科學家的集體共識。

而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的《前言》告訴:《現代漢語詞典》是中科院語言研
究所詞典編輯室,1956年夏開始著手搜集資料,1958年初開始編寫,1
959年完成初稿,1960年印出“試印本”征求意見,經過修改後,於19
65年印出“試用本”送審稿,1973年為更廣泛地征求意見,作進一步的修
訂,並為適應廣大讀者的迫切需要,利用1965年“試用本”送審稿的原紙型
印了若幹部供內部發行,同年也開始對“試用本”進行修訂。由於“四人幫”的
嚴重幹擾和破壞,《現代漢語詞典》直到1977年底才全部完成修訂工作,把
書稿交到出版部門。這就表示,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經曆了中科院語言研究
所詞典編輯室對所有詞條及其釋義的搜集資料過程→著手編寫→完成初稿→印出
征求意見的“試印本”→征收意見和修訂→印出“試用本”送審稿→對“試用本
”的進一步修訂→出版長達22年的懷胎過程,它給出的【霜】和【冰】的釋義
和形成氣溫,也經曆了中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的搜集資料過程→著手編寫
→對“試印本”征求意見和修改→專家對“試用本”送審稿的審查→內部發行版
閱讀對象的審查→征收意見和進一步修改→出版長達22年的懷胎過程,表示它
結出的“霜結於攝氏零度以下,冰結於攝氏零度或零度以下”——“霜點低於冰
點”的氣溫條件是1950年代——19770年代無數科學家的集體共識。

然而,大自然的規律卻不是“霜點低於冰點”,而是與“霜點低於冰點”規律相
反的規律——“霜點高於冰點”,表現於南北半球的結霜天氣都不一定結冰,隻
有結重霜的清晨才能在水田、窪地積水、水溝靜水處和露天的積水水盆、水桶、
水缸、浴缸、水池等人造容水器的水麵上見到薄冰,表示結霜天氣不一定結冰,
結冰天氣一定結霜,表示“霜點高於冰點”,表示科學界給出的“霜點低於冰點
”的“科學規律”完全與大自然給出的“霜點高於冰點”的規律相反,科學界給
出的“科學規律”不科學、無科學。因為,“進化論”鼻祖達爾文說:“科學就
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霜點與冰點的關係應從大自然給出的
事實中總結出來;《現代漢語詞典》告訴: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
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係,霜點與冰點的關係必須反映“結霜天氣都不一定結冰
,結冰天氣一定結霜”的規律。但事實是,科學界給出的“霜點低於冰點”的“
科學規律”完全不反映大自然給出的客觀規律,完全與大自然給出的“霜點高於
冰點”的規律相反。

那麽,科學界為何會給出與大自然規律相反的“霜點低於冰點”的不科學規律呢
?原因隻能是科學界根本就沒有調查結霜天氣和結冰天氣的特點,“霜點低於冰
點”的“科學規律”隻能是科學界閉門造車造出的“規律”,拍腦袋拍出的“規
律”。科學界閉門造車或拍腦袋的根據極可能是,空氣中的水汽要跳過液態水凝
華成白色冰晶——霜晶,就得有低於液態水結冰的冰點氣溫條件。

然而,給出“霜點低於冰點”的科學家們沒有一個沒經曆過“結霜天氣都不一定
結冰,隻有結重霜的清晨才能在靜水水麵見到薄冰”的規律性天氣,根本沒理由
給出“霜點低於冰點”的共識。

那麽,科學家們在沒理由給出“霜點低於冰點”共識的情況下給出“霜點低於冰
點”共識的情況說明什麽呢?隻能說明科學家們毫無視力和思想能力,都是“目
惟內視而不外視”(《金華宗旨》)的瞎子、“耳惟內聽而不外聽”(《金華宗
旨》)的聾子、“惟道是從”(《道德經》)的行屍走肉、“無知無欲”(《道
德經》)的收音機、對“萬物得一以生”(《道德經》)的一形道之聲“應之速
而無疑”的傳聲筒、“得一以生”(《道德經》)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
道生化物。

然而,不止給出“霜點低於冰點”規律的科學家們都是“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的
瞎子、“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聾子、“惟道是從”的行屍走肉、“無知無欲”
的收音機、對“萬物得一以生”的一形道之聲“應之速而無疑”的傳聲筒、“得
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道生化物,還有讀了“霜點低於冰點”的
文字的所有讀者,因為讀了“霜點低於冰點”的文字的所有讀者,都沒對“霜點
低於冰點”發出異議,而他們的絕大多數都經曆過“結霜天氣都不一定結冰,隻
有結重霜的清晨才能在靜水水麵見到薄冰”的規律性天氣。

其實,科學家們把凝華成霜的原浮於空氣中的水汽當作自然現象的情況,就說明
科學家們都是“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的瞎子、“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聾子、“
惟道是從”的行屍走肉、“無知無欲”的收音機、對“萬物得一以生”的一形道
之聲“應之速而無疑”的傳聲筒、“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道
生化物,因為,水汽是蒸發蒸騰而成的小水滴,在被汙染前是純水,純水比重大
於空氣,是空氣中的自由落體,但這隻是定性結論,定量的結論則是純水在3.
98℃和標準大氣壓下的密度是標準狀況下幹空氣密度的775倍(證明見《西
安的蛙雲遮日是啥兆頭?》),表示被汙染前的水汽必是空氣中的自由落體,而
被塵埃汙染後的水汽密度更大,更是空氣中的自由落體,表示水汽不論是否被塵
涘等汙染,都是空氣中的自由落體,根本沒理由懸浮於空氣中。沒理由懸浮於空
氣中的水汽又懸浮於空氣中的原因,隻能表示水汽、水分子、組成水分子的氫氧
兩種元素都是“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道生化物。

同理,所有受過中學教育又把水汽浮於空氣中的現象當作自然現象的人們,也都
是“目惟內視而不外視”的瞎子、“耳惟內聽而不外聽”的聾子、“惟道是從”
的行屍走肉、“無知無欲”的收音機、對“萬物得一以生”的一形道之聲“應之
速而無疑”的傳聲筒、“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道生化物。

隻因水汽都是“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道生化物,而“萬物得
一以生”(《道德經》)告訴:一形道又無所不能、無物不生,能以光速無中生
有【“此心即光”(《金華宗旨》)告訴:天心即光,天心是流至天心處的每個
三才數據,而三才數據流就是一形道,故知三才數據流或一形道就是光流,三才
數據的流速就是光速】,故浮空氣中的水汽能在0 ℃以上凝華成霜。

隻因組成水分子的氫氧兩種元素都是“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
道生化物,故再冷的氣溫也沒理由形成冰封河湖海的冰蓋又能不可思議地形成(
再冷的氣溫也不可能形成冰封河湖海的冰蓋的理由見《西安的蛙雲遮日是啥兆頭
?》)。

隻因組成水分子的氫氧兩種元素都是“得一以生”並“恃一以生而不辭”的一形
道生化物,故0℃以上乃至35℃以上也都可以是冰點,如《龍會觀冰火洞,一
個伏天結冰一個冬天噴火》告訴:龍會觀的冰洞在“三伏天裏能見冰”、“一丈
之內,冰火兩重天。伏天裏,冰洞裏會結冰磚。天氣越熱,結冰越厚”、“等到
35℃以上,天氣越熱,洞內結冰就越多”,如《湖北五峰石窟洞每逢酷暑結冰
,三伏時最厚》告訴:在湖北五峰縣白溢寨和一處石窟洞前,在離洞口不到一米
的地方,一塊塊天然冰塊晶瑩透亮,寒氣逼人,拿在手裏,冷得人隻打寒噤,在
該冰洞方圓1公裏內,有8個“每年進入伏天後,洞中開始結冰,三伏天結冰最
厚”的冰洞。如《世界上最神奇的冰洞在中國寧武!300萬年冰洞給你冰火兩
重天的超級體驗》告訴:地表以下具有“每深入地下100米,氣溫上升0.4
℃”的地下升溫率,但在山西忻州寧武縣涔山鄉麻地溝村東海拔2300米的山
上有個離地麵深100多米的地洞是個洞高100多米、洞最寬處直徑有20多
米,最窄處十幾米、洞分上下五層的萬年冰洞——洞內到處是冰柱、冰簾、冰瀑
、冰筍、冰花、冰鍾、冰床、冰錐、冰葡萄、冰掛、冰獸、冰人……的“冰雕”
世界。

需要指出的,地球史隻有六萬零五百年,地殼史隻有4750年(證明見《方舟
子根本不知飛行動物的生命起源》),“300萬年冰洞”是一形道配合石齡鑒
定法給出的進化論說法。

明月牌收音機呂柏林
2018年7月2日
附:
◆《科普小課堂——霜》: http://new.qq.com/omn/20171221/20171221A08IWS.html
◆《西安的蛙雲遮日是啥兆頭?》: http://bolin.eu5.org/a225.htm
◆《龍會觀冰火洞,一個伏天結冰一個冬天噴火》: http://www.zigui.gov.cn/2013/0718/381526.shtml
◆《湖北五峰石窟洞每逢酷暑結冰,三伏時最厚》: http://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0-06/22/content_8410407_2.htm
◆《世界上最神奇的冰洞在中國寧武!300萬年冰洞給你冰火兩重天的超級體驗》:
https://www.xuehua.us/2018/06/19/%E4%B8%96%E7%95%8C%E4%B8%8A%E6%9C%80%E7%A5%9E%E5%A5%87%E7%9A%84%E5%86%B0%E6%B4%9E%E5%9C%A8%E4%B8%AD%E5%9B%BD%E5%AE%81%E6%AD%A6%EF%BC%81300%E4%B8%87%E5%B9%B4%E5%86%B0%E6%B4%9E%E7%BB%99%E4%BD%A0/zh-tw/
◆《方舟子根本不知飛行動物的生命起源》: http://bolin.eu5.org/f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