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留不死,隻是凋零
文章來源: 加成2019-10-18 15:16:27

Image result for 老一代留學生

老留不死,隻是凋零

一則壞消息在我們社區中國人的微信群裏傳開:長期居住我們社區的W君,罹患癌症,確診後僅兩個星期就去世了。對於W君的不幸過世,大家紛紛表示哀悼,感慨他人生道路的坎坷,懷念他的樂於助人和樂於奉獻。W先生是1980年代來美的留學生,他的去世,讓我再次想起留學先輩和我們這輩留學生的往事。

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國有大批學生留學美國。以常青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為例,就走出過顧維鈞、胡適、蔣夢麟、馬寅初、陶行知、徐誌摩、梁實秋、候德榜等先輩。他們的光輝名字,永遠刻在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

抗戰勝利後,又有大批中國留學生來到美國;李政道、楊振寧、查良錚(穆旦)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49年大陸政權更迭,這些老留學生麵臨何去何從的人生抉擇。選擇留在美國的,有些就在臨近哥倫比亞大學的社區定居。二十多年前,當我們這一代留學生搬進這個社區時,還見到過碩果僅存的1940年代老留學生,他們已是垂垂老矣。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些前輩大都陸續過世了。

從1950年至1980年,由於曆史原因,中美文化教育交流陷於停頓。直到1980年代,才有包括W君在內的我們這批留學生來到美國。也就是說,我們是在中斷三十年後,由中國大陸來美的第一批留學生。我們1980年代的留學生,與之前的留學先輩及今日的留學後輩相比,有三個顯著不同。

第一,我們這批留學生在中國大陸期間,經曆過坎坷的前半生。1960年代中期,我們正值求學的黃金年華,卻遭遇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所有的學校停課。許多人包括W君,不得不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白白浪費了十多年最可寶貴的青春年華。直到1976年毛澤東歸西,改革開放開始,我們才重新獲得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這批留學生,年齡跨度之大乃前所未見。少數人生於1950年代,來美時三十歲上下;多數人生於1940年代,來美時已經四十歲上下;更有少數人生於1930年代後期,來美時已年近半百。正因為我們有過坎坷的經曆,所以對來之不易的留學機會倍加珍惜,學習特別刻苦。

第二,在經濟條件方麵,我們與留學前輩及後輩迥然不同。1949年前的先輩留學生,大都獲得國家的留學基金,在美國生活無虞;現在來美國的小留學生,則由家境殷實的父母負擔費用。而1980年代留學生來美國時,許多人懷裏隻揣著按規定兌換的50美元;因此不得不在課餘時間打工,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用。以W君為例,他不但要靠打工來支付昂貴的學費,甚至要從微薄的生活費裏,再擠出一些寄回大陸貼補家人,吃盡了辛苦。隻是在苦讀數載、獲得高學位、找到穩定工作後,我輩的生活才有了較大改善。

第三,我們這批留學生與前、後輩留學生不同,還在於我們是定居美國比例最高的一代。這主要是由於1989年六四事件後,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保護。筆者出國前就讀於中國科學院某研究所,畢業於1980年代早期的研究生同學們,先後來到美國深造,絕大多數都留在了美國。我們這個社區是全美文化程度最高的社區之一,平均每戶有一人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這與社區裏居住著眾多擁有高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有很大關係,W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們已在美國生活三十多年,配偶和子女都來到這裏,孫輩也生在這裏長在這裏。我們這代老留學生,生命的一半是在美國度過的,多數人已取得美國國籍,融入了美國社會。

回顧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顧維鈞、胡適等留學先輩已然載入史冊;1940年代的老留學生也已大都過世。時至今日,我們這批1980年代留學生,許多人年逾古稀,開始輪到我輩陸續離開這個世界了,W君就是一位先行者。不過我們不必過於感傷,新陳代謝本是自然規律;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說過一句名言“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不死,隻是凋零)”我想,麥帥這句話也適用於留學生。我們1980年代的中國老留學生,是承前啟後的獨特一代,必將在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從這個意義上說,老留不死,隻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