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人隨筆】看洋人父母帶孩子
文章來源: 白水之魚2016-11-29 11:06:40

看洋人媽媽管教孩子(原創) 》帖出後,有人問:為什麽中國的孩子不哄不行?。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下麵再聊一些白人父母管教孩子的故事,也許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前第一次出國去北歐,記得是12月份。下午兩點來鍾抵達,出了機場,天已經一片漆黑。北歐的冬天就是這樣,冬天長夏天短,下午2-3點天就開始黑了。乘計程車,一路冰天雪地,來到學校,住進了學生宿舍。到學校看到的第一件有趣的事是發現公共陽台上有嬰兒車,而且車裏有嬰兒在睡覺,後來在其它地方也見到類似的情況,當時非常好奇。過了些日子,與鄰居慢慢熟悉了,便迫不及待地問:室外溫度這麽低(通常在零下5度左右)為什麽要讓小孩子在外麵睡覺?鄰居媽媽回答,Baby穿著連體鴨絨服,不會冷的。孩子要從小適應寒冷的氣候,以後身體會更健康,而且氣溫底,有利於睡眠,隻要注意觀察就行了。

後來,交了了一些當地朋友,其中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正在讀MD和PhD, 經常在隔壁實驗室做實驗。生產後不久,推著寶寶來學校看望大家。聊天時,她說,生完孩子從醫院回家後,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地哭,作為醫學生的她,為自己的孩子作了檢查,沒有發現什麽異常。她就常坐在嬰兒床邊,撫摸孩子的小手,小腳,孩子會慢慢入睡。可是醒來後還會哭。可能是餓啦,喂過奶,量了體溫,用聽診器聽聽,一切正常,放回嬰兒床。我問如果孩子哭你抱不抱孩子。她說,當然抱,但要在孩子不哭的時候抱。孩子哭的時候一般是有事,比如說餓啦或身體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那就是不適應環境。她指指車裏的寶寶說,她就是這樣,哭了差不多一個星期才適應。她補充說,嬰兒床是唯一最安全的地方,剛出生的孩子都要適應新的環境。抱的越多,需要適應的時間越長,哭的時間也就越長。這一個多星期她除了喂奶時抱著孩子,大多數時間都是讓孩子自己躺在小床裏,醒啦,我就陪著玩,跟他說話。我問孩子經常哭,你煩不煩?她笑著說:“這是新生兒的天性,寶寶也在努力,我能感覺到,每天的哭聲都不一樣,天天都在進步,一兩個星期就適應了新的環境,我很滿意”。看著躺在嬰兒車裏的孩子,乖乖地在那啃著小手,覺得北歐的媽媽很了不起。

我在上一篇博文提到的洋人媽媽的一些細節也值得我們思考。寶寶幾天大小,我們去看她。她不是直接抱著孩子,而是把孩子放在一個墊子上,然後抱著墊子。我問為什麽,她說,我們身上熱,孩子也熱,長時間抱,孩子不舒服,影響孩子睡眠,所以她的孩子大多時候待在自己的小床裏。我們聊天的時候,媽媽坐在沙發上把墊子放在腿上,讓寶寶躺在墊子上,我們聊大人的天,孩子睡自己的覺,互不幹擾。

我發現,不管是北歐的白人還是北美的洋人,她們作母親的天性好像是相通的。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鍛煉和培養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喜歡hiking的人會發現,有許多新科媽媽爸爸帶著很小的嬰兒爬山。通常孩子兜在父親或母親的胸前,像袋鼠一樣,顛來顛去,一會睡,一會醒。小孩子從一開始就有機會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包括吵雜的餐館,熱鬧的市場和謐靜的深山老林。孩子們與大人等同,一起進出各種場合,坦然麵對周遭的世界。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很多洋人家庭喜歡養寵物。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養狗的目的,除了喜歡以外,還想鍛煉一下自己的耐心和責任心,為接下來的養兒作準備。另外他們認為,孩子出生後,有一個動物做夥伴,是件有意義的事。

前些年我最喜歡看一個電視節目是AFV (American Funniest Video),特別是嬰孩與寵物之間的故事。嬰兒和狗狗同床睡覺,寶寶跟著狗狗一起玩,一起爬。感覺他們與寵物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係。有一次,朋友帶著他們一歲多的兒子來家裏玩。當時我們養了一條挺大的黃狗,喜歡和孩子玩耍。地上有一個水盆,狗狗去喝水,小孩子也趴下學狗狗喝水。孩子的家長也不製止,說在家裏也這樣。

難怪他們的孩子在很多方麵與我們中國人的孩子不同,看來把中國人的一句老話 “初生牛犢不怕虎” 用在洋人孩子身上更合適。

再回到北歐,聊一聊我的導師Mikki。他有五個孩子,四男一女,其中有一對雙胞胎。小孩子好動。為了讓他們有施展拳腳的環境,他把院子裏的幾棵樹修理成主幹上長出多個一尺來長的側枝。有一天我們在他家,孩子們在院子裏玩捉迷藏,追逐的,爬樹的,玩的不亦樂乎。隻有3-4歲的雙胞胎老三,老四被老大追的無路可逃,開始往樹上爬,顯得很危險。我嚇的急忙喊,“Mikki,孩子們往樹上爬了”。他不慌不忙的看著我說,沒事,他們天天如此。我問他,你不擔心他們有一天從樹上摔下來嗎?他笑著說,不會。小孩子的本能是保護自己。他們能上去,就能下來。你如果去扶他或直接把他們從樹上抱下來,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保護的意識,反而容易出危險。正說著,孩子們從樹上下來了,兩個小不點爭前恐後的向爸爸告狀,說哥哥欺負他們。我看的直笑。

Mikki說的非常對,讓我想起另一個場景。有一次在朋友家,那時她的寶寶走路還不太穩,但爬的很快。媽媽把寶寶放在客廳的地毯上靠近樓梯,我們一邊聊天一邊看孩子玩。小寶寶爬前爬後碰到樓梯的台階,開始往上爬。媽媽隻是看著沒有幹涉。孩子爬了幾個台階,回頭發現媽媽在下麵,估計是害怕了,又不知該怎麽調頭,隻好背朝後,慢慢地退下來。看了孩子確實是在本能的保護自己。

我們中國的孩子很可憐,這種本能從出生開始就被限製住了。孩子學走路時,摔跤很正常,但父母,特別是家裏的老人們不忍心讓孩子摔倒。結果是,孩子每摔一跤,就要大哭一場。

在西方,小孩子與狗狗玩耍的場景隨處可見,可愛死了。而大多數中國的孩子怕生人,怕動物。

中國的孩子出生時都放在嬰兒房,喂奶時跟媽媽在一起,奶過後又被送回。這些孩子在嬰兒房通常都很乖。可回到家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會不停地抱著,幾乎不考慮給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機會。久而久之養成了不抱就哭的毛病。記得一個中國朋友帶孩子帶出了神經衰弱,不是媽媽神經衰弱,是孩子得了神經衰弱。我的這個朋友有了一個女兒,又生了兒子。生了兒子後簡直成了天大的事兒,百般嗬護,甚至連夜裏睡覺都抱著睡,從不離手。孩子睡不踏實,總是鬧。據她說有時看到孩子睡著時的表情有點怪,便覺得孩子在作噩夢,一定要弄醒孩子。可以想象,被推醒的孩子大鬧一通,她又耐著性子重新哄。兒子睡覺的時候,全家人都要輕手輕腳,連小女兒都變得很懂事從不出聲,生怕打擾了弟弟。結果,兒子還不到兩歲,就被診斷為神經衰弱。

有人認為,白人的遺傳基因與華人不同,所以會出現上麵描述的這些不同現象。我覺得固然有遺傳的因素,但人類的天性應該是類似的,而且更重要。我們華人是不是需要從這些真實的故事裏,得到一些啟發和反思?

更多原創博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