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必修課,看病和看急診
文章來源: 迪兒2022-09-03 12:21:43

我是個好養的人,記事以來,很少發生頭疼腦熱的不適,更不要說進醫院了。有了女兒之後,情況大翻轉,幾乎沒有一個冬天,女兒不生病的。從那時起,我們成了醫院的常客,輸液退燒是家常便飯,控製不住了還得住院。重複幾次有了慣性,女兒每次生病,都是抱著她直奔醫院。到了美國之後,老習慣老觀念一時改不了,因此引發了不少矛盾,甚至還鬧過笑話。

網圖,國內醫院的輸液景象。

剛來時,醫療保險還沒有辦好,聽說美國看病貴,我小心翼翼看護著女兒,生怕出現任何閃失。那一段時間,唯一一次看醫生,是為了女兒公立學校的入學體檢。我在《世界日報》上找了一個附近的兒科醫生,王醫生。王醫生來自台灣,五十歲的樣子,他的診所設在自住房中,占用底層一個有獨立入口的小套間。我之所以選他。主要考慮講國語容易溝通,還期望有一定的親近感,遺憾的是,王醫生麵對我們時,擺出了一張公事公辦的撲克臉。他在體檢表上填了我女兒的身高體重等基本指標,並幫著把女兒國內的疫苗記錄翻譯成英文。按照之前的約定,我給了王醫生一百美元的現金,想想換成人民幣超過八百了,夠我在國內旅行一趟了,我對美國看病貴有了切身的體會。

醫療保險終於在秋天的時候辦好了,保險的基本規則是,家庭醫生是我們的健康主管,要看專科或者去急診,必須得到他的首肯。我隻認識王醫生,順理成章選他為我女兒的家庭醫生。保險來的真及時,隨著天氣轉涼,我女兒又開始生病了。

女兒發燒咳嗽,我帶著她去看王醫生。王醫生看過之後,讓我去藥店買些over the counter的退燒藥,按著上麵建議的劑量和間隔吃。我質疑他,你怎麽不給我女兒開消炎藥呢?她燒得這麽高,為了盡快退燒,應該輸液把藥物直接送到血管中。你能幫我女兒輸液嗎?

王醫生有點口吃,他的國語帶著濃重的台灣口音,他被我的質疑激怒了,語調升高的同時,口吃也變得嚴重了:你們大陸都是赤腳醫生,什麽都不懂,就會給病人輸液!我忍了忍,沒有反駁他,照著他的指示給女兒買藥吃藥。

也許是我女兒在國內時用藥太多太猛了,美國的藥對她效力不夠,她的病一直不見好,一會發燒,一會腹瀉。我不停的帶她看王醫生,王醫生給的藥,從over the counter變成了處方藥,但效果都不顯著。我接著請求王醫生給我女兒輸液,王醫生每次都要罵大陸的赤腳醫生,但語氣緩和了不少。

女兒的腹瀉延續了多天,看著女兒發青的小臉,我真的憤怒了。這是世界上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嗎,孩子病成這樣,居然毫無辦法。我給王醫生打電話,要求他同意我去急診。王醫生說,你以為急診會管你嗎?他們什麽都不會做的。等了兩天,女兒的情況不見起色,我再給王醫生打電話,語氣激烈了許多。王醫生拗不過我,同意了,掛電話的時候,又把赤腳醫生拎出來罵了一頓。

帶著女兒趕到急診室,填了一大疊表格,才被安排在候診室裏幹等。等了幾個小時,終於輪到我們了。大夫聽了我們的陳述,又檢查了一下女兒,說她沒有脫水的症狀,等抽了血取了大便樣本,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我和老公無法接受,我們來急診室,不是來做化驗的,是來做治療的,你什麽治療都沒做,就讓我們走。醫生解釋,我現在不知道她有沒有感染細菌,感染了什麽細菌,你讓我怎麽治療。我們爭辯,你至少可以給她輸液補充營養,讓她快點恢複吧。醫生說,我檢查了你們的女兒,她沒有脫水,不需要輸液。也許是為了平複我們的情緒,醫生拿來了一罐雪碧,讓我女兒喝下去。他說,你看,她進食沒有問題,回去多喝水,再買些補充電解質的飲料,保證她不脫水,就會慢慢好起來的。當然,如果檢驗結果有問題需要治療,我們會立即通知你們。灰溜溜地打道回府,果然如王醫生所說,急診室什麽都沒做。

幾年之後,女兒又一次發燒,退燒後口腔潰瘍,胃口恢複,卻不敢吃東西。王醫生的診斷是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隻能等著慢慢恢複。女兒吃東西時痛苦不堪,我家帶兒子的保姆看不過去了,逼著我們帶女兒去醫院。王醫生早已不罵赤腳醫生了,他依舊說急診沒有用,但沒有阻止我們。

同樣的填表和漫長等待,同樣的無計可施。我們不願意就這麽回家,據理力爭。醫生說,我教你一個讓她進食的辦法吧。她給我女兒服用了Motrin,讓我們等一個小時,然後拿來一盒果凍,讓我女兒吃下去。效果立竿見影,女兒進食的時候,痛苦的表情消失了。這次急診,小有助益,解決了女兒的吃飯問題。

漸漸的總結出,中美兩國,無論是醫療係統還是醫療理念,不同到了有些對立的地步。在中國,生病是一定要看醫生的;而醫生,是不能啥都不做的。而美國,強調有的放矢,不吃療效不對的藥,也不做無謂的治療,

在中國,生病去不去醫院,去哪家醫院,完全是個人的決定。因此,很多小病占用了寶貴的醫療資源,容易發生醫療擠兌。國內新冠之後堅持清零,政治因素之外,擔心疫情失控,引發醫療係統崩潰,也是一個重要考量。

而美國,病人的輕重緩急,是由醫生評估的。真正的急症,急診室的反應是迅速的。我之前那種不該急診處理的病例,盡管不被拒之門外,漫長的等待會讓患者接受教訓,日後望而卻步。感染了新冠在家隔離,有了危急症狀再去急診,是醫患的共識,也保證了疫情最嚴重的階段,醫療係統仍然可以運轉。

在這裏生活超過二十年了,入鄉隨俗,漸漸習慣並且接受了這邊的醫療理念。幾年前,我們見識了一次美國急診室的專業和高效。那一次,我老公胃疼,吃了一天胃藥不見好轉,第二天早起依舊表情痛苦無精打采。以往他胃不舒服,吃點藥注意一下飲食就緩解了,這次有點不同尋常。關鍵時刻,我的直覺或者說是醫學常幫了忙。我讓他平躺,在他的腹部輕輕按壓,發現痛點在右腹部。我感覺他得了闌尾炎,之前的急診經曆,讓我不敢直接過去了,先帶他去了Urgent Care。

Urgent Care的大夫問了一下病程,做了一個簡單檢查,基本確定是闌尾炎發作。他馬上和急診室聯係,要求我們立即趕過去。這一次,老公直接進了檢查室。急診醫生一邊聯係手術醫生,一邊安排CT等術前檢查。很快,手術醫生來到病床前,告訴我們炎症嚴重,幸運的是還沒有穿孔,為了阻止炎症惡化,必須馬上手術。午飯之前,老公就被推進了手術室。可見,危急的狀況,急診是不會耽誤的。

今天醒的早,特地去了海邊的漁夫市場。回來的時候,逛了路邊的一家農夫蔬果攤。我一眼看上了紅豔豔的櫻桃番茄,幻想著陽光下成熟的美味。回到家迫不及待嚐了一顆,小時候的味道,久違久違了,驚喜不已,拿它們當了早餐。這個周末是勞工節,祝辛勞的朋友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