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出差回國兩岸遊 (9) 中西合璧的淡水
文章來源: 羅七2016-02-18 20:22:30

坐捷運大概一個小時,就來到了淡水。一出車站,就是一大片草地,還有這沿河的步道。

 

淡水名稱的由來,就是這條淡江。淡水出於淡江入海口,是一座狹長的沿江小鎮。淡江的對岸,是觀音山,可以坐遊船過去。

 

城市廣場上有一個老式蒸汽機車車頭,因為是海港,就有鐵路運輸。

 因為聽人念叨淡水老街,所以先去探個路,晚上來吃東西。老街很好找,一看,就是個旅遊景點的美食街嘛,故意保留點原味。聽說原來就是個菜市場。

 人太多,鬧哄哄的,我沒有食欲的時候是不會在這擠的。繼續往前走。老街快走到頭的地方,有這麽一座廟。淡水福佑宮,俗稱淡水媽祖廟。大概在清朝時建的,媽祖是中國南部沿海最重要的一個神了,可想而知香火肯定很旺。

 

裏麵花裏胡哨的,煙霧繚繞,時不時有人進來拜一拜。還引入了LED滾動廣告,非常有世俗的宗教氛圍。

 我原以為本土宗教就是上供、上香、拜拜、祈福,沒想到人家的信仰也是有很複雜的係統的,天幹地支、奇門遁甲、流年運勢一個不缺,再配搭禁忌和對應的各路神明,信仰充實的棒棒噠。

老街走到頭並入主幹道中正路,在街邊花園坐著的時候,發現小巷後麵有一座非常西式的教堂建築。頂上放十字架的話,應該是基督教,不是天主教。  

再往前走,是原來的海關建築,沒啥可看的。有一條路通向旁邊的山坡,山頂好像很有料的樣子。

然後看到了指示牌,把淡水重要的旅遊景點都標出來了。從這裏上山,就可以從另一條路往回走。我注意到特別有片區域,都是跟馬偕有關的,他是誰?

 

上山的步道很清涼。

?

 紅毛城。

紅毛城頂立著中華民國的旗幟,但是在門前卻有九麵各色旗子,都是曆年在懸掛過的,見證了這裏三百年的曆史。

 

17世紀初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首先在這裏建立聖多明戈城。那時荷蘭人占領台灣南部,西班牙人占領台灣北部。

 

17世紀中,荷蘭人把西班牙人趕走,改為安東尼堡。起初是用木頭建城,但是被本地人縱火燒毀,於是改為磚石建築,牆造的特厚。荷蘭人被稱為“紅毛鬼”,這城就稱為“紅毛城”。

 

然後,明朝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在此地駐軍。但此地漸漸荒廢。

 

清朝雍正年間,重新修整,並加建了城牆。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戰爭)後,清朝按照天津條約在淡水(那時叫滬尾 )開港通商,後來把此地永久租借給英國,成為英國領事館。

 

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開打後,日本人封鎖了這裏並接管,二戰後還給英國。

 

然後的兩麵旗子就有意思了,一麵澳大利亞的,一麵美國的。1972年中英建交(呃 ,這裏的介紹叫做中英斷交,到底哪個中?事情挺複雜),英國領事館就撤出紅毛城了,但是並未給民國政府,永久租借麽,而是叫英聯邦澳大利亞托管。但是同年,中澳也建交(斷交)了,於是交美國管理。1979年,中美也建交(斷交)了,經過交涉,紅毛城這才回到中華民國手裏。

 

當年這國民政府心裏,不知道是希望收城這事發生,還是不希望?不過我猜台灣青年知道1980年紅毛城才歸還,一定會罵政府崇洋媚外,軟弱無能。

 

 當年的英國領事館。

緊靠著英國領事館,沿真理街走過去,就是台灣真理大學,這名字,一聽就知道當初是基督教學校。

 

這座建築,叫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有些西式教堂的風格,卻又用閩南特色的綠釉瓦裝飾,古意盎然。是真理大學的前身。

1882年,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士馬偕博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登陸淡水,開始了在台灣的第二人生。

 

馬偕對台灣貢獻很大,嗯,大大超過另一位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對大陸的貢獻。他一邊開診所行醫,一邊開辦學校,一邊傳福音。還娶了台灣太太,可說是紮根台灣。這所學校就是1882年他親自規劃監工完成的,建成後為了紀念捐錢的加拿大牛津郡同鄉,起名牛津學堂,中文名“理學堂大書院”。

 

當時教授的除了神學,還有許多通識課程,比如曆史,中文,倫理,自然科學和醫學,應該是台灣最早的西式學校。

 

而真理大學,是台灣北部的長老教會1965年在牛津學堂原址建的,當初是工商專科學校,後來慢慢改製,在1999年改名真理大學,應該保留了很多基督教的傳統,從一些樓的名字(比如謙遜樓)就能看出來。

這個是學校的禮拜堂,就是我在山腳下看到的建築。

真理大學的校門,很別致,Aletheia是希臘文真理的意思。

真理大學教士會館,當年有從各國來的宣教士住在淡水。這座建築可以參觀,還有輕食可以吃。我想著來杯咖啡喝喝,結果裏麵很多教會會友在聚會,沒能喝到 。

 

真理大學旁邊就是淡江高中。

我以為這就是間普通高中,沒有進去。後來在網上才發現它是馬偕博士的兒子創立,是台灣第一所私立中學,裏麵有馬偕的墓,故居和不少西式風格的古建築,可惜了。 據說淡水是台灣西式建築最多的城市,大多跟馬偕有關。

 

哦,80後90後可能對這所學校更熟悉,因為是周傑倫的母校。但我年輕時是飯羅大佑、齊秦、崔健和趙傳的。

 

網上找的照片,淡江中學裏的八角樓。

 

上大學的排名,跟大陸一樣一樣的,看來上榜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啊。清華大學排第一哦,然後是交大,並沒有考上台大的,嗬嗬。感覺這個榜可以當作台灣大學的排行榜了。

 沿靜謐的小道下山,來到馬偕街。

這裏是馬偕當年開的偕醫館。

 

真理大學的校訓,真理愛與服務,跟原燕京大學的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很像。兩所大學都是宣教士所建。燕京大學創辦人之一司徒雷登,在北大早就被故意忘記,連他死後要葬在燕園的要求都因為太祖曾批評過他而被拒絕,直到2008年才葬在出生地杭州。相比之下,何等令人唏噓。

 

在淡水,還有兩座馬偕的銅像,一個是頭像,一個是馬偕上岸像,小船裏一本聖經一個醫療包,馬偕在旁跪地禱告。

 

好了,太陽快下山了,是時候收回思古之幽情,回到現實了。淡水老街的人比下午還多。淡水最有名的本地小吃,是阿給和魚丸,整條街無數的阿給店。都號稱自己正宗,比如這個。嗯,我吃了幾粒魚丸,一般吧。

還有這個,賣蝦卷就賣蝦卷,賣什麽阿給?吃了幾個蝦卷,炸得口感正好,澆汁太甜膩。

鐵蛋也是特產,就是雞蛋長時間煮脫水了,變得硬硬的。嚐了一粒,果然跟想象中的一樣,不好吃。我紅燒肉裏放雞蛋,第二天回鍋煮出來的雞蛋比這好吃多少倍。

蔥油餅的店排這麽長的隊,你TM在逗我呢?又不是特產,不吃!

蛋糕店也排這麽長的隊。台灣的中式蛋糕沒有西式的放那麽多油和糖,比較健康,還不失鬆軟。

這家據說是把阿給推廣出全台灣的店,營銷一流。

店有三層,每一層都坐得滿滿的。吃飯就得擠這種人多的,不是嗎?

 

阿給是日語發音的“油豆腐”,就是油豆腐裏麵塞入粉絲,再用魚膠封口。豆腐皮很韌,搗半天才搗開,裏麵的粉絲砣成一團,澆汁鹹不鹹甜不甜的,沒有鮮味。顏色也難看,讓人沒有食欲。可以說是我在台灣吃的最難吃的東西了,差評!

要是把豆腐皮,粉絲和魚漿分開,再以雞湯喂之,撒上蔥花,絕對是一碗油豆腐細粉湯的海鮮版啊,這個阿給真是會糟蹋原材料。

 

但是還是不如這家會做生意,直接消費周傑倫啊,一碗餛飩,一隻雞腿,他是吃了這個才唱歌吐字不清的嗎?略過 。

 

為了安慰我受傷的心靈,排隊吃點硬菜補一補,各種豬下水。

再來杯酸梅湯解渴。

這酸梅湯當真味道不錯,濃濃的水果味,強烈推薦。

夕陽西下,情人們都該跑到漁人碼頭等看落日了吧。 

河邊草坪有很多給小朋友玩的遊戲攤子,還有各色藝人。 

這位小哥一邊唱歌,一邊吹噓自己水平媲美周傑倫。半壁江山汪峰見了估計要問:你丫有什麽夢想?

 天色不早了,我還要去故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