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亡共舞的年輕女人
文章來源: the_dumb_one2016-04-08 00:30:35

下麵的鏈接,是一位生活在英國的年輕女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以淒婉細膩的筆觸,明朗坦然的態度,深邃洞澈的哲思,堅韌執著的信念,於八個月間記錄自己與死亡共舞的心路曆程以及身體變遷的一組博客中的最後一篇:

https://saudargaitex.wordpress.com/2016/04/02/girl-on-top-part-16-standing-on-the-top/

這位年輕漂亮的異國女子,與我和LD既陌生又不陌生。兩年前公司出資,組織 head office 的員工及配偶或 guest/companion 去安大略省北邊的藍山過周末,算是變個花樣花股東的錢犒勞員工們的辛勞貢獻。我因為喜歡開車,周五就沒有上班,帶著領導沿安省西邊的湖濱公路一直向北開到布魯斯半島,又在那裏一家餐館二樓的陽台上,麵對湖光水色,悠然地吃過午飯後,這才折回藍山去與眾人會合。

在酒店大堂排隊 check in 時,恰好撞上了辦公室裏的 buddy,身邊還跟著一個小鳥依人的漂亮女人。我看到他們後心裏一陣暗笑,小子不知道又從哪裏拐來個女孩子。這哥們是名校MBA,奉行隻約會,不承諾的"政策",身邊女孩子常常換麵孔,這次這個,以前從來沒見過。 Buddy 把身邊的女子介紹給我們,因為忙著 check in,所以沒有多聊,隻是對那女子清脆的笑聲和一口濃重的英國腔印象很深。

晚上大家一桌吃飯,完了又接著喝酒,LD對飲酒向來不熱衷,午夜一過我就送她回房間,然後下來和眾人繼續喝。交談中得知 buddy 身邊的女子,是他過去的密友(既不是女朋友又不是泛泛的朋友),在英國工作,這次到加拿大來看 buddy,於是就一起來到藍山。她是個很出色的 flirt, 但是又張弛有度,不越雷池。她非常健談,有著開朗的笑聲,也許因為是東歐後裔,所以並不介意在和一眾男人的對話中頻頻出語犀利。我們在藍山住了兩晚上,大家也就狂飲了兩個晚上,狂聊了兩個晚上,她的參與,給那兩個晚上增色不少。

從藍山回來後一年多,就從 buddy 那裏得知了她患癌症的消息,並且收到了 buddy 轉來的博客的鏈接。當時在藍山和她一起喝過酒的人們都很遺憾,一個年輕美麗生命的燦爛光華,就這樣無端地被濃重的陰影所籠罩。眾人感歎之餘,也希望當今發達的治療手段能夠帶來一些好的結果。這中間 buddy 還曾經去英國呆了兩個星期,輔助她的化療過程。

幾天前,buddy 發來了她最後的一篇博客,並且告知她的時日不多了,也許不過兩個星期而已。在 buddy 麵前,真地不知道說什麽是好,那時候意識到雖然語言是存在之居所,我們實際上既沒有任何能夠擔當起臨終關懷重任的詞匯,也沒有能夠真正安撫臨終者和未亡人的語句。這種尷尬,在麵臨一個年輕生命的無謂消亡時,尤其令人痛徹肺腑。於是,在 buddy 向我敘說的過程中,我除了偶爾罵一句 "f*ck",隻能靜靜地聽著。

仔細想想,我們之所以缺乏足夠的詞匯,語言,或者表達方式來安撫麵臨死亡的臨終者及其親人,實在是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麽可以安撫的。安慰的邏輯和心理基礎,在於事件(錯誤,災難,病痛,等等)的可挽回性。我們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是因為失去馬以後我們也許還有驢,或者還有豬。我們說折財免災,是因為我雖然丟了錢,但是還有健康,還有生命,還有環伺周圍的家人親朋。但是死亡,是個一了百了的事件,它壓根兒就沒有任何可以挽回的可能和挽回的餘地。死了,就是死了,就是在個體意義上一切一切的終結。人類這列巨大的列車仍然在盲目的向前疾馳,死去的個體,卻象列車卷起的塵埃那樣,淒淒慘慘戚戚地煙飛塵滅了。

生命的荒謬,在於對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我們都是沒有一絲的話語權。我們的出生,源自我們父母的一組偶然的動作,那些動作的結果,可以是我們,也可以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生命。這個起源,和我們自身沒有任何的關係。我們雖然起於偶然,但是卻會死於必然,還能有什麽比這種偶然/必然的配對更荒謬?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說了我們的出生,實際上就是死亡,"and, as born, it is already dying, in the sense of being-towards-death."因為我們的出生這個偶然事實,注定了我們的死亡這個必然事實。而我們所有存在的本質,就是趨死之在,being-towards-death,或者說得通俗點,為了死,而活著。說到這裏,我們應當明白了,當死亡這個事件不再被幻想成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是在反思中被承認為一種必然之後,我們不但沒有了莫名的恐懼,反而有了一種洞悉一切之後的坦然,一種靜候大限來臨的凜然。

於是,鏈接中年輕漂亮的博主,因為親身親曆死亡陰影的籠罩,因為八個月來將死亡這個舞伴挽於懷中每天翩翩起舞,而獲得了與智者海德格爾異曲同工的對死亡的感悟。

海德格爾說:

"If I take death into my life, acknowledge it, and face it squarely, I will free myself from the anxiety of death and the pettiness of life - and only then will I be free to become myself."

鏈接中的博主說:

"So here I stand, looking down at the good times, the bad times, the sunshine and the rain.  I have lived my life without fear, and I will continue to do so until the last."

我們活著的人,在承認了死亡的必然性之後,就應當象鏈接中的博主昭示給我們的那樣,"to pack as much as I could into life"。我們應當填滿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縫隙,每一塊空間,去愛,去嚐試,去冒險,去挑戰自己,去承擔責任,去盡情揮霍我們自己的生命,因為隻有揮霍掉的財富,才是我們真正擁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