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在不同年代的畢業證 zt
文章來源: 敬天帝2016-07-06 14:21:14

上海交大在不同年代的畢業證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9171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16-07-01 11:25

畢業季到了,不少畢業生紛紛秀出了自己的畢業證與學位證。尤其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學位證書管理有了新辦法——學位證書將由各個學校自行設計印製!
 
“其實在清末民國時期,由於政權更迭頻繁,高校屬性不一,有國立、公立,也有私立、教會性質,因此出現了各顯學校特色和時代風格的畢業證件。今人可以看看過去的畢業證書,也做一種參考借鑒。”
 
6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研究室歐七斤博士向澎湃新聞記者展示了最具時代特色的館藏交大畢業證!這些已泛黃的“寶貝”也見證了交大的滄桑曆史。
 
(1)1907屆交大校友徐新陸的中文畢業證書
 
這是1907屆交大校友、著名銀行家徐新陸的畢業證書,以“文憑”二字為題。畢業證書左方鈐有“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關防”的印章字樣。應該說這份畢業證書還頗有科舉製度的味道,中文式樣長42厘米、寬59厘米,以八條青龍為邊,上麵還寫有畢業生的籍貫、三代履曆、班級等信息。
 
1906年清政府實行機構更改,將原商部中“路、電、郵、輪”這交通“四政”剝離出來,單獨設立郵傳部,招商、電報兩局也由郵傳部主管。南洋公學隨之劃給郵傳部管轄,校名也相應改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相當於校長,“關防”則是校方認可之意。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目前館藏最早的畢業證書,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學畢業證書之一。 
 
歐七斤博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那時的交大可謂“留學生的搖籃”。為了方便學生就業與留學,那時畢業證書實則含有三個部分:中文版、英文版及成績大表。“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1949年。”
 
徐新陸的英文畢業證書
 
而徐新陸畢業後赴歐洲留學,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維多利亞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1914年回國,任職財政部,兼北京大學教授。1917年為財政總長梁啟超助手。他曾任中國銀行總裁,參與創辦興業銀行,任總經理,成為著名銀行家。
 
(2)1918屆交大校友曹曾祥的畢業證書
 
這是1918屆交大校友曹曾祥的畢業證書。證書左方鈐有“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關防”印章。當時交大校名已更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曹曾祥從土木專業畢業後成為了優秀的土木工程師。他也長壽,被稱為“與交大同齡”的百歲老人。在1996年上海交通大學百年華誕的校慶大會上,他還為母校賦詩一首。
 
(3)1920屆交大校友支秉淵的英文版畢業證書
 
這是1920屆交大校友支秉淵的英文版畢業證書。證書抬頭寫著“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英文簡稱GIT,意欲與美國的MIT(麻省理工)相比肩。
 
英文校名之下還附有“FORMERLY NANYANG COLLEGE”(前南洋公學)的字樣。歐七斤說:“一直到30、40年代都有南洋公學的提法。因為很多國外高校,隻認南洋公學的’牌子’。”
 
不過,雖然這是一份英文版畢業證書,也還是有三個漢字——即畢業生的中文名。證書上的畢業生支秉淵是我國著名的機械工程專家,被喻為“中國的福特”。他為中國生產出了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是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奠基人、中國內燃機研製的先驅。
 
(4)1922屆交大校友湯天棟的畢業證書
 
這是1922屆交大校友湯天棟的畢業證書。證書左方鈐有“交通大學校之關防”印章。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交通大學”作為校名其實到1921年8月1日才正式啟用的,英文稱Chiao Tung University。這個名字的締造者是時任交通部總長葉恭綽,他把當時交通部下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合組成“交通大學”。
 
據上交校史博物館方麵透露,他們於2010年3月18日征集到了1922屆校友湯天棟的中、英文畢業證書一套。中文證書上除鈐蓋交通大學校印外,還有交通大學校長關賡麟、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主任張廷金以及電機工程科總教授謝爾頓的親筆簽名和印章。
 
(5)1924屆交大校友曹鳳山的畢業證書
 
這是1924屆交大校友曹鳳山的畢業證書。證書左方鈐有“交通部南洋大學之關防”印章,左側還可見一處藍色印花稅,底紋則是“南洋大學畢業文憑”八個大字。
 
細心的人會發現,此時校方印章又更變了,改為“交通部南洋大學”。這是因為合組而成的“交通大學”不到一年就因軍閥混戰被瓦解了。後來上任的直係交通總長並不認同葉恭綽有關“交通大學”的那一套,“交通大學”隨即又被分為南洋大學、唐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這三家。
 
而證書上這位曹鳳山從交通部南洋大學電機係畢業後,還先後獲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碩士學位。1936年至1953年,他曾在上海交大任教。1984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授予他“在祖國電氣化事業中從事電機工程已滿五十年”榮譽證書。他還是江澤民的恩師,當年所教課程為《電工原理》。
 
(6)1934屆交大校友錢學森的畢業證書
 
這是1934屆交大校友錢學森的畢業證書。證書中間和左方分別鈐有“交通大學之印”和“教育部印”印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基本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局麵。到了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王伯群讓南洋大學、唐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三校再一次合並了,定名“國立交通大學”。
 
1929年,錢學森以總分396、名列工程學院第三的佳績被“國立交通大學”錄取。從三年級開始,他每學期平均分數都超過90分。畢業時,他也成為入選斐陶斐榮譽學會(亦名斐陶斐勵學會)的優秀畢業生。
 
(7)1950屆交大校友陳敬熊的研究生畢業證書
 
這是1950屆交大校友陳敬熊的研究生畢業證書。證書中間和左方分別鈐有“交通大學”和主管部門“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印章。這份證書由交大校務委員會主任(校長)、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工學院院長、導師組成員朱物華共同簽發。最為醒目的底色中間橫排著“為人民服務”五個空心大紅字。
 
不難發現,這時的畢業證書開始出現手寫加打印版,已露流程化畢業證書的痕跡。
 
值得好好說一說的是證書上提到的“電信研究所”。歐七斤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是新中國成立前培養工學碩士學位研究生最多的機構,也是交通大學唯一的工科研究所。這裏的研究生畢業後很容易能在電信部門找到一份職位稍高、待遇較優的工作,還可以留在交大或其他高校擔任教職,因而入學考試競爭非常激烈。
 
依照 1948 年夏公布的招考章程,電信研究所計劃招生5名,不接受外校保送生或免試生,入學考生須考三門專業課程:微積分和微分方程、電工原理(包括交直流電路電報及電子學)、電訊工程。每場考試時長 180 分鍾,題目是全英語的,須以英文答卷。考卷的題量大、難度深,讓不少期待就讀的年輕學子望而卻步。
 
“一心渴望進入交大深造的陳敬熊早已知曉電信研究所的入學門檻很高,因此對於入學考試不敢有任何懈怠。在杭州實習期間,每天下班後,陳敬熊就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複習功課上。晚上時間寶貴,他怕做晚飯耽誤時間,就買些幹糧邊吃邊看書,學習到深夜,第二天一早還要掙紮著爬起來到單位上班。”
 
這樣刻苦複習了半年時間,陳敬熊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於1948年9月考取交通大學,成為交大電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1950年7月,在完成畢業論文並順利通過口試答辯之後,陳敬熊獲得碩士畢業證書。
 
陳敬熊的畢業成績大表
 
(8)1953屆交大校友汪希齡的畢業證書
 
這是1953屆交大校友汪希齡的畢業證書。證書中間和左方分別鈐有“交通大學印”和“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華東高等教育管理局印”印章。汪希齡後來也是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是船舶設計學科帶頭人之一。
 
比較特別的是,這份證書上的學製寫的是“三年”。歐七斤說:“新中國建設急需各類專業人才,壓縮了學製,三年學完四年課程,所以提前畢業了。”
 
(9)1960屆校友劉憲治的畢業證書
 
這是1960屆校友劉憲治的畢業證書。相比過去,這份畢業證書樸素一些。
 
它還是“上海交通大學”以這個校名發出去的第一批畢業證書,因為“上海交通大學”這個提法直到1959年7月31日才有。
 
1957年9月5日,周恩來親筆致函高教部部長楊秀峰通知國務院批準交大分設(上海、西安)兩地的新方案。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本文資料圖由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