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化塑造了現代中國
文章來源: 朱頭山2023-01-28 06:07:33

俄羅斯是中國的一麵鏡子,20世紀20年代以來,俄羅斯對中國產生了深入骨髓的全方位影響。深入研究俄國曆史,對於理解中國自己也至關重要。

了解俄羅斯,不妨從和大家切身相關的中俄關係入手。

1850年,林則徐就感歎俄國“將來必為大患”。據不完全統計,自1860年至1945年,俄國在85年間讓中國喪失了32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近代以來,中國在國家安全方麵所遭受的最大威脅也來源於俄羅斯。

中俄曆史上三次結盟,結果都是對俄國有利,如果不是說對中國有害的話。第一次是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前往俄國祝賀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表麵上承諾聯合中國,共修中東鐵路以抗衡日本,實際上是借修建鐵路之名,將俄國勢力在整個東北如洪水一般鋪開,如果不是日本介入,東北妥妥成了黃色俄羅斯。第二次結盟是抗戰結束後,民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讓剛剛以八年浴血抗戰趕走日本人的中國,被迫承認了蘇聯在外蒙古策劃的“獨立公投”,從國際法意義上喪失了近1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第三次就是1949年以後,中蘇同盟“一邊倒”。“一邊倒”雖然讓中國獲得了蘇聯的支持,但也對中國產生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影響。第一,“一邊倒”“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把歐美勢力完全驅除出中國,讓中國喪失了一個與世界體係融合在一起的機會,直至1979年,中國都與主流國際社會相脫離。第二,蘇聯把中國推進了三年朝鮮戰爭。這不僅讓中國失去了眾多生命,還讓中美關係極度惡化,使中國在幾十年間都難以繁榮。

十月革命之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為緩解自身困境,俄國人在1919年成立了共產國際,並借其不斷推進“世界革命”。現代中國也由此與俄國有了兩處重要交集。第一個是國民黨的改組。孫中山先生確定了聯俄方針,國民黨改組基本上是在俄國人的指導之下進行的。第二個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在共產國際的直接指導下完成。中共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其對中國革命製定的所有方針曾一度基本上聽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在上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的整整30年間,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切重大事件無一沒有莫斯科的影響。建國後,我們的政治體製、經濟體製、軍事文化、意識形態等等,完全按照蘇聯的模式建立。這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當然從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蘇聯模式。但是曆史並非直線性發展,而是有可能第二次跨入同一條河流,普京執政以來,中俄之間的相互影響再次加深。

至於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基本上是俄國單方麵向中國全方位的單向輸入。有學者總結:“中國文學成了俄羅斯文學的學生,一度喪失了自尊、自信,拜服在北國巨大的石榴裙下。”更為重要的是,百多年來,俄國除了在製度、文化上對中國產生影響之外,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讓中國文化當中的那些優秀的中庸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變成了極端化、二元化的思維。

我被認為是文學城的資深俄粉,對俄國的愛難以自已。但其實我隻是個60年代生人,青少年時代國家正處在反蘇歇斯底裏狀態,雖然當時對蘇修罵得最凶,但兩位前蘇聯領導人,列寧和斯大林的畫像,貼在每一個教室的後麵,他們是偉大的導師。俄國的文學作品還是看得到的,有早期蘇聯的電影,也有以連環畫形式出版的蘇聯文學著作,如“鋼鐵是怎麽練成的”,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等。相比中國的樣板戲和刻板的高大全作品,蘇聯作品水平高多了。我印象很深的,就有高爾基的”童年"中,有兩個“母雞”,是高爾基的嬸嬸,又勢利又惡毒又善良,由此理解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保爾的哥哥,以及大朋友朱赫來,會打架又愛護家人;略微大一點後,蘇聯作品中的冬妮婭,是我的偶像,也從小說中知道了愛情的感覺應該是什麽樣的。現在看到演員佟麗婭,我就會想起冬妮婭。

大約從1983年起,中國和蘇聯的關係有了改善,大量50年代的蘇聯歌曲公開播放,其中就包括“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喀秋莎”等。也有些新的蘇聯電影,記得有部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蘇聯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那電影太棒了。那時我正在讀大學,被蘇聯文化洗了一遍腦,現在想起大學就會想起那些俄國歌兒。

我這樣80年代最親美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尚且那麽親俄,更不要說那些更早的一代了。現在掌握政權的50後,他們能理解的現代化就是斯大林的蘇聯,薑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台詞,最爽的時刻,就是蘇聯紅軍攻入柏林的那一刻。對俄羅斯,他們天生就是一副崇拜的心情,即使中國現在實力處於上手,仍然脫不了頂禮膜拜。

有人認為如今中俄關係處於曆史上最好的時期,如何理解?我認為主要有兩點:第一,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已遠超俄羅斯,使俄國人難以用原來那種高高在上的優勢對中國進行各種各樣的影響;第二,2001年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確定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成為中俄關係的“黃金定律”。守住了這條“黃金定律”,中俄關係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今天的中俄關係麵臨著諸多挑戰。第一,很多國人甚至精英都還沒有清醒地意識到中俄綜合國力出現了曆史性的反轉。盡管我們的國力已十倍於俄羅斯,但是很多人的思想仍臣服於它,這是最大的挑戰。而俄國人對這種落差非常敏感,作為一個具有300年帝國外交傳統的國家,俄羅斯怎麽可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身邊的中國強勢崛起?第二,外交謀略能力不對稱。在外交層麵上,我們基本上處於被俄國牽著鼻子走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言聽計從的小兄弟。麵對如此複雜的國際關係,跟俄羅斯的親近,其實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負麵影響。我們一定要意識到俄國人對華的信息戰、心理戰打得如火如荼。第三,成本和收益不平衡。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中國付出了太多,卻沒有收獲預期結果,即沒有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也沒有減輕美對華施加的戰略壓力。中美俄三角關係,永遠對最弱的一方最有利。當年我們最弱,拉住美國抗衡蘇聯或拉住蘇聯抗美,對我們有利;今天俄國最弱,中美俄關係對俄有利,俄國成功調動中美矛盾,從中獲利。我們既要和俄羅斯保持一個長期睦鄰友好的合作夥伴關係,更要和美國保持一個建設性的夥伴關係,因為和美國的關係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整體國際環境。

公元862年,俄羅斯民族出現了最早的國家——基輔羅斯。從基輔羅斯建立開始,俄國就受到了北部的維京文化、南邊的拜占庭文化以及周邊亞洲遊牧民族的遊牧文化的共同影響。

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從拜占庭帝國接受了東正教,實施了羅斯受洗。這一方麵讓基輔羅斯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但更為主要的是讓基輔羅斯接受了拜占庭帝國的政治文化——專製主義製度。      

從1240年到1480年的240年間,俄國人都臣服於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蒙古人的生活習慣、政治製度、宗教信仰都對俄羅斯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剝開一個俄國人,你就會發現一個韃靼人。”20世紀初的俄國歐亞主義學派認為,俄國把大陸聯合成整體的國家思想來源於蒙古人,真正的俄國曆史是俄羅斯人和圖蘭人比鄰而居的曆史。如別爾嘉耶夫所說:“在俄羅斯的靈魂中,永遠有東方和西方的兩種因素在相互搏鬥。”

綜上所述,可以說拜占庭文化和蒙古文化是俄國文化兩個最重要的根源。

俄國文化是獨特的,俄國人在近代以來采取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話術,將自己的形象塑造得神秘。丘吉爾就曾言:“俄國是一個秘密。”恩格斯也曾說:“俄國外交巧妙地蒙騙了歐洲的兩大資產階級黨派。俄國外交,也隻有這種外交,被容許同時既是正統派又是革命派,既是保守派又是自由派,既是傳統派又是開明派。”普京這些年來也一直采用這種保守主義思想在國際上贏得支持。

上世紀20年代,美國曆史學家瑪麗·普拉特·帕米利便在《俄國簡史》中指出俄國需要做的三件事:“一個擁有如此幅員的國家,一個擁有無以為計的國民財富,擁有最忠誠、最質樸和最勤勉的農民階層,擁有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民族,俄羅斯還需要什麽呢?隻有三件事情——摒棄殘忍;塑造民族同質化;建立一個能夠公正執法的政府。”然而一百年過去,俄國仍未完成這三個重要任務。

1999年12月31日,病夫治國的葉利欽把普京請到克裏姆林宮,把俄羅斯的權杖交到了他的手上並對他說“珍重俄羅斯”。如今22年過去,普京不僅沒有還給俄羅斯人一個奇跡般興旺發達的俄羅斯,反而帶給他們一個奇跡般衰敗的俄羅斯。

普京執政20多年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政治上,重新建立垂直權力體係,即恢複中央集權製。俄羅斯1993年憲法中的多黨製、聯邦製等基本上已形同虛設。第二,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貧富分化嚴重,中小企業發展困難。第三,外交上,試圖重整帝俄河山,再當世界大國。蘇聯解體對俄國人而言是切膚之痛,普京渴望恢複小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的30多年間,經曆著非常可怕的去工業化。由於投資不足、設備老化、人員流失、既有供應鏈斷裂等一係列問題,蘇聯曾經的工業體係已殘破不堪。俄國基本上成了一個靠出賣自然資源過活的國家,在當前世界經濟體係當中,僅能扮演賣油郎、賣炭翁的角色。隨著俄烏戰爭暴露出俄軍的諸多弱點,也讓俄國軍火難有市場。在這種情境下,俄羅斯的經濟已經跌出了世界經濟十強,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個二流國家。

更為重要的是,俄烏戰爭對俄產生的負麵影響遠不止於此。目前烏克蘭發起反攻,戰爭步入了消耗、僵持階段。政治上,俄羅斯受到了大麵積孤立,聯合國大會三次投票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強烈譴責俄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決定。經濟上,俄羅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製裁,3000多億美元的海外資產被凍結,海外金融融資被限製,進出口被嚴格管製,1000多家跨國公司離開俄羅斯市場......曆史上,對外戰爭的失敗常常引起俄國國內顛覆性的變化。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失敗導致了1861年農奴製改革;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引發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利又引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阿富汗戰爭的失利也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刺激性因素。今天這場戰爭也極可能成為俄羅斯曆史發展的重大轉折點。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更多關注的是科技創新、金融能力,及對全球治理的影響,而俄羅斯人直到今天,內心最關切的仍然是搶奪地盤、占據領土、控製資源。這場戰爭不是普京一個人的戰爭,也是俄羅斯民族的戰爭,是俄羅斯思想當中的帝國“執念”建構出的戰爭。絕大多數俄羅斯人的觀念裏仍是陳舊思想,正是這些思想在當代條件下的重新發酵才導致了俄烏戰爭。當然,這場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也終將由俄羅斯整個國家和民族共同背負。

這是一場過去的思想引起的戰爭。被俄羅斯文化塑造了的現代中國,同樣活在過去,耿耿難忘所謂的百年恥辱,耿耿不忘台灣,甚至蒙古,琉球。如果說美國要挑動中國去跳什麽溝的話,台灣是個中國必跳的溝,雖千萬人吾往矣,義無反顧。這場戰爭將不是習近平一個人的戰爭,也是中華民族的戰爭,是俄羅斯化的中國意識形態當中的帝國“執念”建構出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