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的美軍是被放走的!
文章來源: 朱頭山2021-10-11 17:40:11

《長津湖》電影的熱映,引起了觀眾對朝鮮戰爭這場戰役的關心,就是在文學城裏的海外華人中,也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立場。但不管如何爭論,大家對這場戰役的基本結果是意見一致的:中國誌願軍15萬人的9軍團企圖圍殲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師以及陸軍七師及英軍一部總約三萬人,雖然重創美軍但沒有完成圍殲,自身也經曆嚴重傷亡,但在戰鬥中誌願軍士氣高昂,視死如歸,是近代以來中國軍隊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得最勇敢的一次。

但可惜沒有人談到一個可能性,這些美軍所以能突圍,並不是他們的裝備多麽好,空軍多麽強,而是中國方麵有意無意放走的。

為什麽這麽說呢?在二次戰役發動後,聯合國軍全麵敗退,但陷入重圍的隻有東線的陸一師。這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出核戰威脅,全球嘩然,沒幾天後,長津湖被圍的美軍全數突圍。美國和聯合國軍在北朝鮮興南港周圍造成一個火力網,直至全部聯合國軍(不僅是長津湖突圍的部隊)和近十萬名親美群眾撤走後,才炸毀港口,全身而退。

怎麽那麽巧?

說到冷戰時代的戰爭,和二戰不同,多數不是尋求完全勝利的戰爭,而是美蘇兩個老大的代理人戰爭,打到什麽程度,那是由老大決定。最典型的就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在猶太人的贖罪日發起突擊,以色列聞訊派出坦克部隊增援,豈料埃及人有了蘇聯提供的新式反坦克導彈AT-3(就是彈頭後有個電線拖著,通過操作員手動瞄準和追擊的那種),幾乎全殲以色列坦克部隊。然後埃及向以色列發動全麵攻勢,其它阿拉伯國家也趁火打劫,小小的以色列沒什麽縱深,亡國在即!

以色列是美國人的爹,爹要死了那還得了!美國除了緊急支援,提供情報外,就是向對方的老大蘇聯交涉,你這樣太過分了,適可而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埃及人看到勝利在望,薩達特如果滅了以色列,那絕對是穆罕默德以後阿拉伯最偉大的人物,哪裏肯聽。但大哥自有辦法,蘇聯的反坦克導彈和其它武器突然斷供了,理由自然很多。以色列趁勢反擊,結果輪到埃及人叫慘了,整整一個軍被圍住,沒油沒糧,被圍殲在即!

這次蘇聯出麵了,對美國說,我滿足了你的要求,但你也太過分了!立即停止進攻,否則我要親自動手了!美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以色列不肯停手,於是美國國務卿直接飛到以色列,強令以色列停手,最後還是聽了。雙方各自宣布勝利,但其實真正的玩家是美蘇!

朝鮮戰爭是冷戰後美蘇第一次玩“有管理的競爭”,開始雙方都有過分的地方。蘇聯的小弟金日成先動手,結果被對方老大教訓了,但美國得隴望蜀,想把北朝鮮滅了,於是蘇聯的大弟子中國出馬了,一下子竟然要活活吃掉美國三萬人的部隊。美國這時不是1945年幾乎完敗的納粹,實力如山,如果你吃掉他三萬人,怎麽可能不報複,如果不報複那個總統可怎麽當。雖然那時蘇聯也有了原子彈,但才成功一年(1949爆炸成功),是否完成部署還不好說。那時的核彈需用飛機投擲,蘇聯沒有很好的轟炸機。如果美國向中國軍隊投擲原子彈,蘇聯怎麽辦?這可玩大了,這是蘇聯是絕對不能承受的。

杜魯門的原話,是我們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任何牌都在桌上,但我們盡量不用,這句話意思很明顯了,嚇得英國首相第二天就親自跑到美國要求杜魯門澄清,他怕中國進入香港。蹊蹺的是,陸戰一師奇跡般突圍,從興南港撤走的並不隻有陸一師,而是在北方的全部聯合國軍幾十萬人,和親美百姓,一點不緊張地有序撤出。中國軍並未強擊,蘇聯空軍也沒轟炸,我認為也是一個默契吧!

合理的推測,蘇聯可能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放走被圍的美軍。中國也得考慮,既然戰役目的已經達成,奪回了北朝鮮,何必冒著核戰的風險把美軍圍死。但根據戰役的殘酷程度,中國至少是下級部隊並沒接到命令,美國看上去還是通過實力打出來的。我認為,這裏的關鍵是蘇聯,像中東戰爭一樣,不動聲色地就把事做了。中國上層也不必發出任何命令,以免以後麻煩,可憐了底層官兵!

這場仗蘇聯出錢,出武器,也出力,即使在長津湖戰役中,蘇聯空軍也是提供支援的,否則中國軍隊要更困難。在《長津湖》電影中,中國軍隊用的是斯頓衝鋒槍(英國造的廉價武器,質量很差,被稱為臭鼬,Sten 和Skunk音近),和日式60迫擊炮,這不是事實。如果是一次戰役,部隊大多數使用原有的日式美式武器,還差不多,長津湖戰役是二次戰役的一部分,9兵團在入朝前已經換裝部分蘇式裝備,在有關二次戰役的紀錄片裏也可見到很多誌願軍都使用波波沙衝鋒槍,70年代“楊根思”連環畫裏,楊根思就用的波波沙,怎麽這裏用斯頓了?據美軍統計,其傷亡的60%是火炮傷,說明誌願軍的火炮還是很多很有力的。由於蘇聯的幫助,二次戰役中的中美武器差距,並沒有影片中描述的那麽大,到了幾個月後的5次戰役,中國軍隊已經能進行長時間火炮準備,空中有掩護,有坦克先行的現代化攻擊了。有人憑著周恩來在中蘇談判事提出的一張供貨清單,就下結論說蘇援隻到上甘嶺戰役(1953年)才到,那是不太可能的。

 

在中國出戰之前的中蘇討論中,斯大林許諾提供60個師的裝備,當然是陸續提供的。二次戰役時可能坦克還沒到位,但輕武器應該是都到位了。二次戰役中被擊潰的聯合國軍總數是50萬人,兩方的前線部隊,都在20萬左右。長津湖戰役中國確實有5:1的人數優勢,但全麵的看,雙方人數相當,沒有一點像樣的火力,靠電影上那些遊擊隊的玩意兒,要打敗敵軍,是想也不用想的。中國軍隊當時的武器比美軍並差不到哪裏去,而且戰區是山區,坦克沒啥用。斯大林確實在談判中用空軍說事,那是一種談判伎倆,看看你的真心,最後,當中國決定在沒有空軍支援情況下,還是出兵時,據說斯大林流了淚,忠誠是要表彰的,蘇聯空軍在一次戰役開始時就出動了,二次戰役時已經大規模出動,而且一上來就是噴氣機。二次戰役中,美軍的空中優勢被大大削弱,這是二次戰役能達成戰果的一個保證。

為了避免美國拚命,從而影響蘇聯的利益,蘇聯隻要以某種理由,減少空軍的支援,那就能大大減緩中國軍隊的攻擊能力,從而客觀上幫助美軍突圍。

當然,我並沒有證據,這隻是一種合理的推測。但這也是曆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曆史不可能像生物試驗那樣,作前瞻性的設計和驗證,隻能憑著一些曆史事實和蛛絲馬跡,再加上邏輯推理,隻要能自圓其說,邏輯學上叫能夠自洽,就算一篇合格的曆史論文。肯尼迪被連續三顆子彈擊中,林彪離奇逃跑,這些蹊蹺的曆史事件,都引發了無數的假說,像科學研究就是從假說出發的,曆史真相的揭示,也沒有第二種方法!

朝鮮戰爭的結束的方法,為我的這個理論提供一個旁證。朝鮮戰爭後期,朝鮮是不想打了,但斯大林和毛澤東都想打。斯大林覺得用這場戰爭把西方給拖在亞洲挺好,毛澤東沒想到朝鮮戰爭極大地有利於其在國內的鞏固政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而且也可以以此拖住蘇聯,要求援助。1953年斯大林暴亡,新的蘇聯領導層堅決要求馬上結束朝鮮戰爭,因為蘇聯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毛澤東堅持其繼續戰爭的理念,在停戰協定敲定後,還發動很大規模的金城戰役,戰後他表示非常遺憾,說如果斯大林不死,這個戰爭就可以繼續打下去隻到朝鮮的完全統一。但胳膊擰不過大腿,當蘇聯新領導層堅決要求停戰後,中國畢竟是仆從,不從也得從。

超級大國真是牛,中國現在已經超越俄羅斯,成了美國的頭號戰略對手,也該學學這套代理人戰爭的管理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