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和日本的援助對新中國工業發展的貢獻
文章來源: 朱頭山2021-01-29 05:45:27

現在我們講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史,有兩派人總是爭吵不休。一派是後三十年派,認為今天中國達到這樣的發達程度,全賴鄧小平改革開放所致。另一派是前三十年派,有理有據地說,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成就就很大,什麽什麽都有了。其實兩派都對,所以領導有個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一體化的定論。

但把前三十年的功勞都放在毛的頭上,也是不符合事實的。就經濟而言,中國在二戰前後確實是一窮二白的,多數中國軍隊是穿著草鞋和日本人打仗的,日本殖民地滿洲國的GDP是全中國的十倍。中國自己連個火柴都不會造,一直叫“洋火”。新中國成立後建立起來的整套的現代化工業,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長出來的,而是從國外輸入的。在引進外國技術方麵,毛經常起阻擾作用,而劉少奇和周恩來是最主要的政治推進者。

在前三十年,有兩個國家對中國的工業化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即蘇聯和日本;後三十年,作出最大貢獻的是美國,以及我們的港台同胞。有仇報仇,有恩報恩,恩怨分明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作為一個民族的底線。現在就來把一把前三十年這些恩主幹了些什麽?

當然,蘇聯和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並非無緣無故的。蘇聯對中國的援助的動機是政治性的,如果說老謀深算的斯大林,給中國的援助還是有點斤斤計較,有給雞吃米又不能吃得太飽的意思,赫魯曉夫則有點天真了,他是真心想把中國扶植成一個有能力的盟友,給予援助的慷慨程度是匪夷所思的。中國勒緊褲腰帶援助別國的事,現在還受到詬病,而赫魯曉夫那種大撒幣方式當時就受到蘇聯黨內的挑戰,最後也成了他下台的罪狀之一。

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兩屆蘇聯政府援助中國的項目非常龐大,泛稱為156計劃,指有156個大項目,每個大項目下又有很多小項目。下麵就簡單總結一下:

1951年10月中國決定以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計劃經濟建設方針,53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力爭20年內實現中國的工業化。

52年7月製定《從1953年至1957年的計劃草案》。工業作為重點。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五年計劃必須對國防和長期建設有利。

至52年底,商定蘇聯幫助中國恢複與建設50個重點項目。52年8月至53年確定,53至59年內援助中國建設與改建91個企業。上述共141個企業。這些企業建設完成後,中國將成為有獨立工業體係的國家,工業化將有穩固基礎。按照協定到59年,中國鋼鐵、煤炭、電力、石油等主要重工業產品,大約等於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水平,接近或超過日本1937年水平。即鋼產量超過500萬噸,煤一億噸,電力200億度以上,石油250萬噸左右。

53年經過變動,形成144個建設項目。54年10月新增15項,至54年底確定156項建設項目。以上談的是都是無償援建項目,除了援建的,還有屬於有償項目。一五計劃共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694個,實際施工921個,內有156項援建。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6國共援建工業項目68項。

蘇聯統計50-59年幫助中國新建、改建和擴建400多個工業企業、車間和其他項目,其中100個國防項目。

進入60年代後,中蘇關係惡化,但建設還在進行。截至六一年上半年,完成和基本完成設計、設備交付任務的有149個成套項目,主要項目具有年生產能力為煉鋼60萬噸、軋鋼460萬噸、發電設備60萬千瓦、發電813萬千瓦、重型設備和重型機床12萬噸、原煤2490萬噸、合成氨45萬噸、原油加工200萬噸、飛機1500架、坦克1800輛、各種炮9300門。完成設計、設備交貨122個項目,基本完成設計、設備交貨27個項目,64個單個車間和研究所中已交完設備29個,其餘155個項目和35個單個車間和研究所後來均被撤銷。

從蘇聯引進的成套設備項目中,重工業占97%,主要是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項目。能源工業占34.3%,冶金工業占22%,機械工業占15.7%,化學工業占7.9%,國防工業占12%左右。一五計劃實際完成的項目中,能源工業占28.6%,冶金工業占22%,機械工業占18.5%,化學工業占7.8%,國防工業占14%。圍繞這個建設中心,部署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

156項實際施工的150項中,預計總投資187.8億元(原預計總投資202.7億元,停建及縮小投資少用14.9億元),實際完成196.3億元,完成104.5%。初步建立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61年8月1日中國提出削減從蘇聯進口設備,主要理由是經濟遇到了困難。蘇方希望延期供應中國所訂造的設備,因為這些設備的大部分正在製造或已向第三國訂購。同年12月初,中方提出62-63年停止從蘇聯進口成套設備。同時中方大幅度縮減向蘇聯供應錫、汞及鎢與鋁的濃縮原料,幾乎完全中斷供應鉭、錫和陂的濃縮物、電壓石等原料的供貨。

到64年1月1日為止,有78個由蘇聯向中國提供技術援助的工業企業和其他項目尚未完成建設任務,其中66個項目是有61年6月19日議定書合同的。65年4月21日中國政府聲明,廢除61年6月19日議定書所規定的一切工業項目。69年中蘇工業領域聯係幾乎完全中斷。

中國和蘇聯在60年代政治關係變僵之後,從1962年起,就部分轉向西方國家。由於美國依然實行對新中國的封鎖,這些技術引進都不是重工業,而是有關農業、紡織、輕工和化學工業。中國也是用硬通貨支付這些引進,因此其性質屬於貿易而不是援助。

63年6月同日本簽訂第一個采取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隨後從日本、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瑞典、奧地利、瑞士、荷蘭、比利時等國引進石油、化工、冶金、礦山、電子和精密機械等方麵的技術和設備共84項,累計用匯14.5億美元。外匯來源主要是中國的農產品出口,想到中國當時正處於饑荒時代,確實是很心酸的。這些項目1968年都中斷了,大部分進口項目受到嚴重影響,或造成工程拖期,或不能正常生產。

文革之後,中國恢複了元氣,周恩來實際主政,與美國也改善了關係。在美國的默許下,中國開始了大規模地引進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包括非軍事的重工業。而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起了一個很積極的作用。

1972年9月,通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北京,在相互敵對20多年後中日兩國終於實現了邦交正常化,並且隨後按照《中日聯合聲明》的規定,先後簽訂了中日貿易、海運、航空、漁業、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協定,使中日關係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當然,日本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是在1978年簽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後開始的,屬於後三十年範疇了。這之前日本的貢獻,主要在於願意提供技術和貸款,以及高價進口中國大量石油方麵。

1973年1月5日,計委提交《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利用西方處於經濟危機,引進設備對我有利的時機,在今後三五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即所謂四三方案(43億美元)。3月22日國務院原則批準。以後陸續追加一批項目,追加8.8億美元,計劃進口總額51.4億美元。利用這些設備,共興建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額約214億元。到1982年,26個項目全部投產。這些錢的來源,是中國當時幾個大油田有了量產,本國用油不多,就對外出口。日本是這些石油的主要接受國,由於當年正處世界石油出口組織對美國和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支持以色列在國家禁油,石油的出口價格較高。雖然中國石油含硫高,質量比中東石油差,提煉需要更高成本,日本還是支付了不低於中東油的價格,並為中國石油開發和煉油提供了設備,這是中國那輪大規模技術引進能實現的一個重要條件。這是日本的善意行動,當時中東的禁油對象並不包括日本。

1972年全國進出口總額48.4億美元,其中進口22億美元,四三方案計算,引進43億美元,加利息50億美元,總折合人民幣214億元,72年全國基建總投資412億元。73年底大部分項目簽約完成。79年上述26個項目合同履行完畢,共用39.6億美元,比原計劃少3億多美元。

四三方案帶動下,重要的引進項目還有從美國引進彩色顯像管成套生產技術項目、利用外匯貸款購買新舊船舶組建遠洋船隊、購買英國三叉戟飛機等。

77年10月計劃六五期間新建和續建120個左右的大型項目。2000年以前全麵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工業產量方麵超過現在的日本,接近現在的美國。78年2月計劃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其中包括10大鋼鐵基地、9大有色金屬基地、8大煤炭基地、10大油氣田、30個大電站、6條鐵路新幹線、5個港口。結合原有工業基礎,全國形成14個大型重工業基地。78年3月20日計委、建委下達《1978年引進新技術和成套設備計劃》,批準各部門用匯總額85.6億美元。78年簽訂的引進新技術和成套設備合同金額共78億美元,簡稱78億計劃。涉及項目50多個,主要是冶金、化工、能源等項目,其中較大項目22個,即後來統稱為22項的大工程。

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大慶石油化工廠、齊魯石油化工廠各1套30萬噸乙烯生產裝置,南京的2套30萬噸乙烯生產裝置,東方化工廠年產3萬噸丙烯酸酯設備(吉林化學工業公司11萬噸乙烯關鍵設備,四三方案推遲項目),浙江鎮海煉油廠、新疆烏魯木齊煉油廠、寧夏銀川化工廠各1套30萬噸合成氨和52萬噸尿素項目,煤炭為原料的山西化肥廠30萬噸合成氨裝置,100套綜合采煤機組,德興銅礦基地,貴州鋁廠年產8萬噸電解鋁工程,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化纖二期20萬噸聚酯及合成纖維工程,儀征化纖廠年產53萬噸聚酯及合成纖維工程,平頂山簾子線廠年產尼龍66鹽浸膠簾子布113萬噸,山東合成革廠年產合成革300萬平方米,蘭州合成革廠,雲南三聚磷酸鈉工程,霍林河煤礦2000萬噸/年,開灤煤礦3座入洗原煤400萬噸的洗煤廠,陝西鹹陽彩色電視顯像管等。

77年在華國鋒主持下製定的計劃,以後被批為洋躍進,並沒有完全實現。72至77年,中國同日本、聯邦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美國等十幾國廠商簽訂222項新技術和成套設備項目,成交額32.6億美元。77至78年,共簽訂進口合同項目145個,累計用匯金額33.5億美元,華躍進隻實現了一半不到。

可以這麽說,前三十年,50-60年代,主要在蘇聯的援助下,新中國打好了一個工業基礎,而文革期間,隻是在破壞。70年代初,在和美國關係改善的前提下,在日本的貸款和石油進口等幫助下,中國大規模從西方國家引入了技術,一方麵替換和更新了蘇聯援助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麵也有所提高。那些支持前三十年派的成就,從衛星到火柴,多為蘇聯援建的,前幾天九孔放水的新安江水電站,也是蘇聯援建的,中國是從蘇聯那兒學會了水電站建造技術。而我們親曆的70年代中期生活用品的大改善,如電視機,半導體收音機的普及,化纖服裝的普及等,則是70年代初以日本為首的西方技術輸入的結果。

一些死壞死壞的專家,鼓吹中國已經超過美國,鼓吹中國和西方死磕,不是對這段曆史無知,就是故意想把中國往溝裏帶。沒有世界先進技術的引進,閉關鎖國,那隻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