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化解美國的極限施壓
文章來源: 朱頭山2019-05-10 11:26:06

今天美國開始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征取25%關稅,中國也宣布將進行報複,貿易戰硝煙又起。

美國這?顯然釆取了極限施壓的戰略,目標是公開宣布的,既不給對手裏子,也不給麵子,一副追求要麽全麵投降,要麽全麵開打的架勢。在曆史上有幾次這樣的例子,從事後泄露出來的消息,可以從中分析美國的決策程序,戰略取向,從而為中國如何對付美國的極限施壓尋找對策。

第一個例子是1941年的美日衝突。二戰歐洲戰爭爆發前,美國對日本釆取了姑息政策,但日本加入軸心國陣營後,尤其是德國橫掃歐洲,勝利在望時,美國戰略上需要盡快加入戰爭,否則如果等到蘇聯,英國徹底戰敗後,美國隻能看希特勒的臉色了。美國選擇從較弱的日本下手,開始了挑釁,目的是讓日本先翻臉,這樣從美國政治體製上較容易將國家帶入戰爭!

美國開始主導了對日本的石油和廢鐵全麵禁運。由於日本及其殖民地都不產油,依賴從美英荷的進口,如果沒有油,其戰爭機器將成為一堆廢鐵,不得已,日本隻得開始和美國談判。美國的條件,也是高得令人咋舌,要求日本撤出所占的所有中國和法屬印支領土。

這個要求對日本是難以接受的,但考慮到和美國作對的不利前景,日本禦前會議決議接受這一苛刻條件,但美國又加碼了,要求日本必須同時撤出1931年就實際占領的中國東北(滿洲),廢除滿州國交給國聯。這明擺著不想談了。於是日本主戰派東條英機的意見占了上風,襲擊珍珠港的聯合艦隊出發,保持無線電靜默,悄悄撲向目標。

美國的政治體製中,總統權力是很大的,那怕內閣全部反對,總統也可最後定奪。但國會對總統還是有製約的。當時的民眾,是沒有意願參戰的,死的總是平民的孩子。代表民意的國會了解到美日談判的情況,指責總統蓄意挑起戰爭。迫於壓力,美國放棄了要求日本撤出滿州的要求,但已經太遲了,日軍襲擊珍珠港的飛機已經起飛了。

另一個例子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決定了封鎖古巴,但想不到蘇聯硬碰硬,派出艦隊硬闖封鎖線。美國人民當然不想打,但肯尼迪確實年輕瘋狂,啟動了緊急狀態,總統將不受國會製約,全麵開動美國戰爭機器,核戰爭進入倒計時,把赫魯曉夫也嚇著了,主動尋求了談判。雖然事後知道美國也作了讓步,但當時美國還是很拉風的,美軍走上蘇艦搜查。赫魯曉夫不久就下台了!

美國的中央政府,主要是管對外的:國防,外交,貿易...各地經濟發展與中央無關,總統管不了州長,州長管不了市長。總統每天聽不同的專家委員會報告,對國家大事作決策。國會參眾院有各種委員會,有權了解政府各種進展,並提交意見。政府預算,和外國簽訂條約,發動戰爭需要國會批準。但特殊情況下總統可宣布緊急狀態,擁有獨斷專行的權力。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實施秘密行動。

由此可見,美國總統在對外關係中擁有乾坤獨斷的權力,決策往往依賴其專家智囊團,並有一整套策略對付國會和民眾。在美日衝突中,當專家認為加入戰爭最有利於美國利益時,美國就千方百計挑釁,誘使日本先動手,從而把戰爭強加給美國人民。在美蘇衝突中,專家認為隻有擺出不惜一切的架勢才能嚇住蘇聯,總統動用了緊急狀態,致人民的意願於不顧。因此,認為美國的民主機製能製約美國總統為履行其國家利益而進行危險行動的想法,是過於天真了。美國的民主機製沒你想像的那樣溫柔!

隻有美國人民中的大多數煩了,到了選舉的時候了,民主才能影響到國家的決策。越共反複發動的自殺式攻勢,配合美國國內多年的反戰活動,最後才促使美國撤離越南。但這樣的例子不多!

美國這次貿易戰,目的不是為了點逆差,目的是要打掉中國的競爭力。中國最有力的防禦手段,恰恰在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上:中國巳成為美國生活和生產鏈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美國產品最重要的市場,在美國的各個階層都有廣泛的中國利益攸關者,他們不願意和中國為敵,因為他們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受損!

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不總是一致的,專家們從曆史中得出冷酷的結論,總結出手段,並將利用政治手段強加給人民,也許從長運的視角來看,對人民也是有利的。像在二戰中,政府把美國人民拖入了戰爭,最後打贏了戰爭,使美國國家利益得到了極大的擴張,美國人民也得到了戰爭的紅利!

川普從貿易戰入手,目的是想用極其苛刻的條件,使談判破裂,並誘使中國猛烈報複,有的報複可能是無理的,這將激起美國人的憤怒。貿易戰會給部分美國人或公司帶來痛苦,但這種痛苦能和二戰中讓自己的孩子去打仗相比嗎?中美?於貿易戰本身,就將嚇跑資金和生產鏈,並使美國的中國利益集團萎縮直至消失。中美徹底脫鉤了,美國政府就可以徹底放開手,就像對付日本帝國,前蘇聯一樣,施展它擅長的帝國屠龍術了。 

中國應該怎麽做呢?其實鄧小平在8964後的對策就很棒的,可謂對付美帝極限施壓的戰略經典,這也要歸功於鄧強大的領導力,以及當時鄧的優秀的戰略智囊。

現在中國人民隻能聽天由命了!但願領導能從曆史中學到什麽,但願他的智囊除了會拍馬,也會點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