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美國醫生資格考試(USMLE)的經曆
文章來源: 朱頭山2019-04-18 14:34:30

這輩子已經過半,可惜沒有完成什麽偉大的事業,也不會再有機會了。一生所經曆的奮鬥,想來最艱苦的就是幾場考試:高考,用了高中三年時間準備;中國研究生考試,複習了一年。這兩場考試還是給自己的命運帶來不少改變,給了我知識,學曆和爬上社會階梯的資格。而我經曆的最艱苦的一場考試,USMLE, 雖然也過了,但什麽改變也沒帶來,隻是一場經曆而已。

我是2002年來的美國,出國前做過10幾年的臨床醫生,是以科研博士後身分,持J-1簽證出來的。一到美國,馬上打聽親戚朋友們實現美國夢的奮鬥曆史。對於學醫人士,2000年前出國到美國的,真是個黃金時代。

美國的醫生,必須是博士學位,但光讀完書拿到學位還當不了醫生,必須經曆一個博士後訓練階段,叫住院醫生(Resident)。訓練完成了,才能拿到醫生執照(License), 有的專科,還需要進一步培養(Fellow)。Resident是個又苦又累工資不高的活,但Fellow就上六位數了,執照醫生最起碼20萬美元以上年薪了。但這麽個收入高又穩定的好職業,偏偏美國人愛走這條路的人不多,因為考試太多,時間太長,no life。當然客觀地說,大多數人不是不愛走,而是走不了。要能當上醫生,不光要能吃苦,還是需要才能的,特別是考試的才能!

招聘外國醫生的曆史不是太清楚,好像是80年代才開始的。因為美國醫生不夠,不得已招收外國畢業的醫生,但也必須接受美國的resident訓練,哪怕你已經在外國當主任了。各國醫學體製不一樣,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醫生都是本科學位,為了和美國接軌,美國設立了一個學位評價係統,通過學校資質,課程等評價,可以評定你的學位相當於美國的醫學博士學位( US MD equivalent), 這是外國醫生在美國行醫的先決條件。

接下來就要經曆一個3 steps 的考試,叫美國醫生資格考試(US Medical License Exam, USMLE). Step1考基礎知識,包括生理,生化,病理,微生物,解剖,藥理和行為學,統計學,醫學倫理和法律等。早期可能是筆考的,我參加時已經全是聯網機考了,總時間7小時,每段一小時約50個選擇題。Step 2考臨床,主要是內外婦兒四科,有兩部分,臨床知識(CK),考法和Step1類似; 臨床技能(CS), 由十幾個臨床情景組成, 每個情景考生要像醫生一樣問診,體檢,並寫出病例和處理,“ 病人”是演員,叫"Standard patient“, 每個情景30分鍾,整個考試需時8小時。Step3是臨床處理,隻要Step1,2過了,就可以申請住院醫,在住院醫訓練完成前,必須完成Step3。

90年代到美國的有醫生背景的,十有八九當上了醫生。因為那時出國的人不多,其它國家知道的也不多,競爭不激烈。中國人的學習方法很適合這種考試方法,挺過高考的都是考試高手,也能吃得起長期高強度複習的苦。當然,最好做住院醫時已經有綠卡了,否則有點麻煩。對於非永久居民的美國醫生,可持H-1簽證,但很少給,大多數發J-1簽證。醫生J-1工作一定年限後必須回原居住國一年以上,回來後還是J-1。但可以通過到邊遠地區服務豁免掉這一要求!

我準備考的時候,競爭已經很激烈了。因為很多人都得到了這個消息,蜂擁而上了,其中包括很多英語國家的新畢業醫學生,有印度,孟加拉,加勒比國家,南非,甚至英國,愛爾蘭的;另外,原來美國本土畢業生不需要USMLE, 到2000年後也被要求參加這個考試了。由於USMLE的評分是相對分,這一變化對非英語學習的我這樣的老醫學生是很不利的。但既然來了,就拚一下啦!

每個Step至少複習一年以上。我無法脫產學習,因為在美身份和養家糊口都得靠我的工作,隻能下班後複習。複習材料很貴,當時不得已采用了很不體麵的方法,到圖書館借來複印,或買來書複印完了又去退掉,當然用單位的複印機,又不敢白天印,就在晚上甚至半夜去印。Kapland之類的複習班動則收費上千美元,肯定是上不起的,隻能自己琢磨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麽不用網絡呢,那時的網絡是通過電話上網的,奇慢,下個郵件要半天,視頻什麽的更不可能了。

那段時間真苦,每天晚上都2點以後再睡,周末是複習的黃金時刻,比平時更累。那時我的實驗需要長時間看顯微鏡,呆在黑屋子時通常是補覺的好時間,好在沒人去告發。我參加了一個複習小組,什麽國家的人都有,其中印度人為多。記得有個印度人叫Nazi, (奇怪的名字,和納粹的英文一樣), 非常友好, 給我提供了很多材料,還和我一起練習,不過他的體味太大,有次我差點要嘔出來。

機考還是很難的,除了知識,還需要技巧,就是如何安排時間和取舍。如果一個題卡住了,一定不要戀戰,否則整盤皆輸。另外感到麻煩的,就是英文的閱讀速度。很多題非常長,但關鍵詞必須讀完才能知道,而讀一遍一分鍾都不夠,(每題的平均時間是50秒)。一天考下來,特別到了後麵,感到有點神經麻木了。技能考試,挺頭疼的是有的病人用俚語,或口音很重,特別是黑人。有時還出點狀況,很容易分心,亂了陣腳。

謝天謝地,我的step1,step2(CS &CK)都過了,成績還不錯。於是開始了申請住院醫的過程,但很不幸,第一年一個麵試都沒搞到。Nazi申請到兩個麵試,但沒被錄取。這時,我的加拿大移民被批準了,就先去為現實的麵包和身份奮鬥了。等到安定後,發現要再申請住院醫時,有的需要重考了,有的需要增加條件了。廉頗老矣,已經打不起精神再去奮鬥了,就此作罷。

好在我的兒子考上了醫學院,現在已經是住院醫了,他的女朋友也是同學住院醫,他們結婚後,希望能生出幾個醫生孫子孫女。雖然這讓我有所安慰。但這段艱苦的奮鬥沒有結果,畢竟有點壯誌未酬的感覺,在此把這段經曆寫出來,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