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亊 - 普洱古
文章來源: coppertown2016-04-10 19:08:21
再來一杯:“鎮宅之寶”茶
 
這是一塊普洱茶茶餅,它對我們來說有點特別:它是唯一的我們自己買來的茶。大概在 2002-2004 年,我們一家去巴蜀旅行,一路陪同的導遊看到我們曾向峨眉山的道士詢問竹葉青茶,思想我們喜歡茶。來到成都體驗了 成都小吃、茶館和變臉表演後,導遊帶我們到一個小店推薦竹葉青茶。在店裏我們買了綠茶,也買了孩子要的這個普洱茶。當時小孩子喜歡,大概是因為它與孩子在家見過的茶不一樣,這個茶是以又大又黑又圓的餅狀出現,其直徑23公分厚3公分重2磅。從巴蜀背了這塊茶餅回到北美後,就將它放入家中的地下室的一個櫃子裏,一擱就是十幾年,孩子都已長成小青年了。
 
 
 
 
 
真的對不起,我們完全忘了這塊茶餅,我們更沒有留下它的“出生證”。 我們不知道它出自雲南還是川中,不知道它確切的茶齡,更不知道它是春芽還是秋葉。這塊茶餅做的很精致,正反兩麵都紋了字畫,正麵有 “鎮宅之寶” 四個大字。包括另一麵的所有的字畫幾乎包括了中國文化的主要元素:銅錢,刀劍,鳳凰和陰陽。我是這樣解讀的:“銅錢” 形狀求富貴,“刀劍除邪” 求平安,“鳳凰”成雙求子女上進,“陰陽” 平衡求壽星高堂。既然這樣的 “俗” 氣,這塊茶餅決不是 “壽龍祥雲” 的朝庭貢茶,但也不是布衣百姓的 “柴米油鹽醬醋茶” 的生活茶,當然它更不是被帶到 “茶馬古道”上番外茶,它隻能是官宦富貴人家的 “琴棋書畫詩酒茶” 的文化茶,一塊 “美好祝願” 的餅茶。嗯,我很滿意我對古茶餅模 "歲月“ 的鑒定 (純屬嘻言)

 

普洱茶是純正黑茶,黑茶是後發酵茶。雖然黑茶和紅茶泡出來的湯色都是紅紅的且味道也差不多,但是黑茶餅中有微生物正是因為這個 “後發酵” 的“後” 字。如果存放適當,茶餅中的微生物會一直活躍:與茶多酚發生氧化作用,所以黑茶會越存越香。這麽多年來,這塊餅茶就靜呆在家中的地下室,從未有人提起它。直到我們得了那套土耳其白銅茶飲,才忽然想起可以試試用白銅壺 “煲” 普洱茶餅。巧合的是土耳其的煲茶法 ( 見 “茶事 - 黑海黒” 博文) 很有些神似中國古老的 “煎茶”。
 
煎茶道 簡單的說就是“三沸水”道,它流行於唐代,第一次水沸時加鹽或薑或橘皮等以增加味道,第二沸時投茶沫;第三沸時茶就煮熟了開始分湯享用。唐代文人對茶是衷愛有加,且飲杯的方式是粗獷、天然渾成。出門在外唐人隨身攜帶茶餅背著小風爐,遇上一汪清泉,他們會停下腳步,點起小泥爐,燒三沸水烹茶,從而一首好詩就在慢咀緩飲一壺香茗中寫就。唐代的煎茶法一直持續到元朝,而那時早己開始流行點茶甚至衝茶法,慢慢的這種古老的“煎茶” 消失在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東風西吹的 “絲綢之路”及後來的“茶葉之道” 古經濟貿易時代,唐代的“煎茶法” 反而落戶到了西方。俄羅斯的 茶炊samovar  影約中透著 “紅泥小火爐” 的味道,土耳其的 “雙壺茶” 道更是唐風習習, 而俄羅斯茶加檸檬,印度茶加奶,英茶加糖 大概是源自那“茶馬古道” 上馬幫隊的 “大漠孤煙直” 的野炊生活方式吧。
 
最近剛看到文學城博主 “雨女” 介紹的《茶之書》,讀來更加深了對中國茶曆史和茶文化的了解。其中 《茶之書》將中國三個階段的茶文化概括為,唐朝的煎茶道是敦厚的古風,宋代的點茶法可比浪漫雅風,而現今的浸茶式則是湖畔清風。看來,煲普洱茶似乎能讓我們的思緒散發在仆素古韻中,而飲其湯可否讓我們咀出那 “茶馬古道” 上的滄桑歲月?
 
 
三月中,孩子剛巧回家來參觀己被錄取秋季入學的學校,大概這就是天意吧。如果讓我們取茶來泡一壺普洱茶,我們還真有些下不了手,因為取茶會破壞了這麽久的“藏品”。 對,讓孩子來擔綱這 “剪彩” 儀式,從這塊茶餅上取第一匙茶。因為茶餅壓得很緊,隻好拿來鐵錘鐵鏟幫助孩子一起掰開茶餅,然後取4匙陳葉放入小壺慢火煎湯。將煲好的普洱茶斟茶入盞,湯色明豔,霧氣蒸騰,如真似幻。一家人圍著八仙大桌淺酌慢飲,陳香醇厚 。
 
十幾個年頭的陳年,這普洱是名符其實的 “有生命的古董”,充滿了世亊、家事的流年的氣息,讓人回味無窮。
 
 
《茶之書 》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091/201603/732528.html
 
 
茶亊 - 黑海黑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375/201602/64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