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我在這頭,它們在那頭(下)
文章來源: 七色花瓣2017-10-16 16:42:07
鄉愁
是五香鳳尾魚
是糖醋小排骨
是油亮亮的三黃雞
是香辣辣的臭豆腐
我在這頭
它們在那頭
 
糖醋小排
 
上海糖醋小排, 既是尋常百姓的下飯小菜, 又是酒樓宴席的頭道冷盤。幾年前發小在芝加哥聚會, 住在當地的老同學早早擬定了菜單, 特地點了這道菜。到底是芝加哥, 中餐館水平比我這旮旯高出一大截, 那盤糖醋小排是最最正宗的老上海味道! 
 
糖醋小排所取的部位, 是豬肩膀靠近脖子的肋骨和頸骨, 肉嫩且有彈性。骨頭要斬得越小越好,最好是5分硬幣那麽大。
 
加調料、 裹麵粉、 下兩次油鍋、 倒入醬汁急火燒幹 - 各家有自己的絕招。
 
小排骨雖被冠以糖醋, 但你千萬別去顧名思義 - 醋能省則省, 留著下回吃大閘蟹用吧。這道菜最忌酸, 越甜越招人喜歡。
 
加拿大的超市裏, 這個部位的骨被當成了廢品-電鋸胡亂鋸幾下, 賣給大家熬湯用。瞅瞅價格: 4角9分一磅。這麽便宜的東西, 我不好意思說: 師傅, 麻煩你幫我斬斬斬, 斬成5分硬幣大小好不好?
 
你、、、你這位女士是不是跟我有仇啊! 
 
 
 
鳳尾魚
 
鳳尾魚的形狀, 就像一把削水果的小刀。鳳尾魚的身材, 也比小刀厚不了多少。單薄的身體懷著一大包魚籽, 真是難為它們了。我好奇的是 ,把母子一起捕撈上來, 鳳尾魚怎麽還沒滅絕呢。
 
鳳尾魚在上海被稱為拷子魚。這種小魚和水芹一樣嬌氣, 經不起折騰。新鮮鋥亮買回家來, 不用開肚去腸, 趕快炸了往湯料裏泡一下就可以吃。酥脆的魚肉, 軟軟的魚籽, 口感和味道好極。
 
曾經在華人超市裏買到過冰凍的鳳尾魚, 味道差太多太多。貨架上還有上海梅林罐頭廠的"五香鳳尾魚" , 手伸了過去又收回來 - 算了吧,留點美好的回憶。
 
 
 
 
臭豆腐
 
早年四川路橋下坡的地方有一個飲食店, 招牌小吃就是臭豆腐。據說店門口從早到晚盡是自行車的刹車聲 - 臭豆腐味道太誘人, 大家紛紛停下買臭豆腐吃。
 
我爸爸愛誇張, 他的話不能全信。不過臭豆腐人人愛, 這倒是真的。豆腐在油鍋裏炸得外脆裏嫩撈上來, 澆一勺辣呼醬,冒著嘴巴被燙起水泡的風險,邊吹邊吃。
 
不明白為什麽總有人把臭豆腐和榴蓮扯到一起, 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級別差太遠--能吃臭豆腐的, 定能吃榴蓮。能吃榴蓮的, 未必吃得了臭豆腐。朋友帶著她的洋老公回國, 從北京一路吃到四川, 甜酸苦辣沒有被難倒。正當洋鬼子得意忘形的時候, 一個跟頭載在臭豆腐上。
 
其實我早就料到了, 要不然怎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呢。
 
現在有《漢語水平考試》, 假如搞一個《中華飲食考試》, 我建議把臭豆腐列進去, 那絕對是一道跨不過去的坎。
 
開開玩笑而已, 我會被考生罵慘的。
 
 
 
 
三黃雞
 
雞出自浦東, 老板來自紹興, "小紹興"開在雲南南路上。
 
雞燙得洽到好處時, 立刻放入冰水中涼透。皮脆 肉嫩,骨頭帶點兒粉紅色。一盤油亮亮的三黃雞,帶一小碟看似平凡實則驚豔的獨家秘製沾料,加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血雞雜湯, 再來一份雞湯熬製的粥, 幸福生活就是這樣的。
 
很多年後回上海, 我發現"小紹興" 非但沒有發展壯大, 質量還明顯下降。皮不脆, 肉不嫩,醬料也不再驚豔。又不知從哪裏冒出來一個 "振鼎雞",更是路邊小吃店的檔次。在周圍奢華酒樓的映襯下, 它們顯得格外寒酸。
 
我相信上海的街頭一定還有不少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三黃雞店, 但隻要視察過"小紹興"和"振鼎雞"就明白, 紅極一時且受商業部嘉獎的"上海三黃雞"已被邊緣化了。
 
失落油然而生。
 
曾經讀過一篇關於三黃雞的散文, 說它是上海的標識。是的, 三黃雞對於我, 不隻是一道菜, 它包含著對故鄉執著的愛, 它是舊上海留給我永不磨滅的記憶。
 
 
鄉愁
還是一碗牛肉湯
更是一客生煎包
也是一盤炒鱔糊
和一砂鍋醃篤鮮
我在這頭, 它們在那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