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的新生活-家族故事(六)
文章來源: 七色花瓣2016-01-23 07:31:05

 

寧波城裏解放了,鄉下卻平靜如常,似乎什麽都沒有發生。一天,《寧波日報》上出現一條“青年幹部訓練班招生”的消息:“男女不限,享受部隊供給製”。爺爺覺得這是一條不錯的路,希望爸爸去試一試。可是爸爸想完成高中學業,爭取念國立公費的大學。當時他正失學,每天跟著爺爺在東錢湖一帶販賣農產品。

 

報紙上的消息讓姑姑動心,她去參加考試,被錄取了。

 

一天傍晚,爸爸搖著小船,把姑姑送到另一個鄉-大堰頭。在那裏,有一個女孩子等著她,兩人要一起去走一條新路,去過一種不同的生活。

 

小船駛過親愛的外婆家門口,姑姑沒有上岸去告別。她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不知道如何向長輩們交代。但是有一種想獨立的信念,一份追求新生活的決心,讓她義無反顧。

 

 

 就這樣,姑姑跟著部隊走了。沒有人知道她隨部隊去了哪裏。家人想從她的來信判斷在何處,從郵戳日期判斷她在多遠的地方。但是信封上除了“中國軍郵”四個紅字外,沒有其他信息。

 

女孩子去當兵,鄉下開始傳一些流言蜚語。姑姑近在咫尺、遠在天邊般不可捉摸,也成了爺爺奶奶的心事。不過奶奶知道聰明的姑姑不會幹傻事,全家人深信她總有一天會出現在家門口。

 

姑姑終於回來了,她講述了離家後發生的一切。國民黨的飛機白天著寧波上空周旋,才十六歲的姑姑就跟著部隊夜晚行軍。一群女孩子走了整整兩個晚上,腳上都起了泡,才來到了奉化的溪口鎮,駐紮在武嶺中學裏-上級出於安全考慮,把這批青年幹部安置委員長的老家。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感歎兄妹倆的人生太富喜劇性:當初家裏為了供爸爸讀這所“皇家中學”而讓姑姑輟學,等姑姑參軍到部隊,竟然把爸爸的學校占領了。當年天上掉餡餅的武嶺中學,竟然也是姑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站。

 

爸爸畢竟是皇家中學的學生,姑姑的青幹班在那裏的生活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學校解散,職工人去嘍空。供應很成問題,常常缺吃少穿,整整一個冬天沒有用過熱水,晚上幾百號人一排排睡在禮堂的地上,好似當年奶奶在沈家門曬的一排排烏賊魚幹。

 

無論如何,這所學校對我們家族有著特殊意義,是兩個漁村窮孩子人生的轉折點。

 

幾年過去了,鄉下人漸漸接受新思想,對姑姑參軍的態度從鄙視轉為欽佩。當她帶著軍人男友回家時,整個山村轟動,家門口圍得水泄不通。鄰居們自發張羅飯菜,“兩個小時吃了四頓飯,都是些雞蛋、桂圓等高級食品,實實在在解了一次讒”-姑父後來回憶。

 

那時候奶奶並不知道這位可愛的山東小夥子是14歲就參加抗日的戰鬥英雄,她隻為女兒有了好歸宿而高興得幾天合不攏嘴,那應該是奶奶此生最興奮的日子。

 

與姑姑一起做小工的女孩正等著出嫁時,她卻以全新的思維走向外麵的世界。半個多世紀後,我問姑姑為什麽去參軍?姑姑隻說了四個字:窮則思變。

 

是的,窮則思變。直到兒女長大,這個家庭都沒有擺脫貧窮,這個回憶通篇充斥著貧窮。貧窮並不值得後人誇耀,貧窮更不值得後人自豪。然而,貧窮中不失方向的爺爺和奶奶,貧窮中不失理想的爸爸和姑姑,卻是我所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