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的爺爺-家族故事(四)
文章來源: 七色花瓣2016-01-21 08:49:51

 

提到爺爺,身為大學教授的爸爸說:若父親不逼我上學,就不會有今天。

 

爺爺天資聰穎,曾得過鄉裏珠算比賽第一名。可惜他身體虛弱,沒有什麽掙錢的本事。爺爺曾到上海去謀生,在楊樹浦一帶憑著關係購進一些小魚小蝦擺地攤,生意屢屢失敗。多數時候他為漁場做運輸的一位老鄉當帳房。漁場運輸隻是一個小生意,老板都賺不到多少錢,帳房的報酬更是有限。有一年爺爺年終回家坐的船翻沉,雖然揀回一命,卻失去了所有的東西。門外新年爆竹響起的時候,爺爺坐在灶邊取暖哭泣。

 

寧波解放之後,出海口被國民黨封死,捕漁業癱瘓,爺爺失業了。他隻能從象山港出去,到一些尚未解放的小島去收購海鮮。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爸爸放學走在環山路上,發現有一位中年人躺在路邊。走近一看,竟然是爺爺!原來他已經來往象山港行走了一天,也餓了一天,突然兩眼一黑倒下了。爸爸又背又拖,一步一步把爺爺帶回家。

 

的確,爺爺常常連自己的命都無法保證,養家實在太困難了。

 

盡管爺爺沒有多少能力,但他關注兒女們的教育。兄妹倆跟著父母東奔西跑,念書沒有中斷過:從老家、到舟山、到上海。爸爸寄養在外婆家的時候,愛那頭牛遠勝於愛讀書。那時候他沒有理想,常常逃學。爺爺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爸爸押到學校,替他報上名;買回毛筆字帖,要他好好練字。

 

姑父曾經感慨地說,若是在他們山東老家,如此貧困的家境,當爹的絕對不會花錢讓女兒進學堂。然而同樣是鄉下人,爺爺沒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他視姑姑如掌上明珠,盡力讓女兒學文化。尤其是到了49年前後,在家裏幾乎揭不開鍋的情況下,他仍然訂閱《寧波日報》,為姑姑日後參軍創造了條件。

 

全國解放後,爺爺又去了上海,繼續在馬路邊擺魚攤,住在楊樹浦貧民窟的閣樓裏。自從打擊海匪漁霸、整頓海上秩序運動的開始,誠實守信且有文化的爺爺被公安部門作為依靠對象,讓他把散戶組織起來,成立工會,並給他在外灘17號安排了一個很氣派的辦公室。直到50年代後期舟山成立漁業運輸公司,爺爺才離開上海,去那裏任會計和工會主席。

 

爺爺擺地攤時從不會短斤缺兩、以次充好,弄虛作假的念頭都沒有過,是文明經商的模範。人說無商不奸,這正是他的小生意屢屢慘敗的原因。長期從事財務工作,爺爺一生廉潔,公私分明。姐姐上大學期間,曾經用學校的信紙寫家信,令爺爺非常不滿。那時候我們不以為然,覺得爺爺小題大作。看如今中國貪官汙吏遍地,不由得對爺爺的人品肅然起敬。他從地攤小販,成為海運公司的領導,是機遇,也應了那句“是金子總會發光”。

 

爺爺大半生貧窮,但為人大方、待人勝己。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爺爺奶奶關係緊張,但是爺爺同嶽父母一家感情很好,翁婿相敬如賓。過去舟山非常落後,他委托同事們送海鮮到上海時,吩咐我們以稀缺的上海工業品作為酬謝,比如白砂糖、洗衣皂。時間一久,爺爺的同事也成了我們家的好朋友。

 

爺爺的雙親早逝,他與養母感情深厚。即使文革中受迫害,工資被凍結,爺爺也沒有間斷過奉養。得知養母病危的消息,他衝破造反派的監督,不計後果回到家鄉見最後一麵,喂最後一口飯,然後送她歸葬山上。他對養母的回報,給兒孫們作出了榜樣。

 

爺爺,是這條小破船的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