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甜牙齒--饞人的關東糖
文章來源: tea_fan2018-02-07 14:25:38

   明天是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爺的日子,俗稱小年。關於小年,度娘是這樣解釋的。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城裏和農村,家家吃餃子、喝酒,慶賀如同大年(春節)。
在關東的農村,過小年這天,還有一項特別的祭禮活動,送灶王爺升天。舊時,不論貧富,隻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台上邊的牆上,供奉灶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灶活動,成為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為灶神。唐以後又稱其為灶君。至於灶王、灶王爺的說法是唐朝以後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為一體,成為令人敬畏、惹人喜愛,又讓人怕的神。


說到灶王爺,一定要提一下關東糖。問了度娘,找到了關東糖的來曆。


關東糖又稱灶糖、大塊糖、麻糖,是古老的傳統名點,即是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一年之中,隻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也有人說它是用白糖加澱粉加水加澱粉酶釀熬而成。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 

      關東糖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糖果之一,那種獨特的麥香和那黏黏甜甜的口感,總是令我欲罷不能。因為喜歡吃糖,小時候沒少因為蟲牙光顧口腔醫院。有一年我娘帶我補完牙,醫生明確告訴我近期不能吃糖,以免填充物被損壞。偏巧那時正是關東糖上市的時候,於是我趁我娘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吃了一根,後果可想而知,就是口腔醫院二進宮。盡管我嘴硬,始終沒有承認我偷吃了關東糖,我想我娘肯定早都猜到了,大概我娘怕我被醫生罵吧,沒有跟醫生提我饞嘴偷吃關東糖的事情。我記得當時隻有各種心虛,關東糖帶來的那點享受早都被衝到爪哇國去了。現在每每想起,我自己都忍不住要笑。

      我最喜歡的是那種實心的條狀的關東糖,大概是因為我很小那會兒隻有這一種吧。等後來長大些了,又出現了糖瓜,帶芝麻的酥脆的,可我吃著都覺著那個原始的味道品不出了,因此我始終對實心的糖條情有獨鍾。


      出國後,因為沒有冬天回過北京,所以關東糖自然也就被漸漸淡忘了。後來了解了臘月二十三和關東糖的聯係,每年小年之際,自然而然就想起了關東糖的美味和我那補牙的慘痛經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