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地老去 – 一項特殊研究對老年失智的啟示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8-03-22 07:17:56
因為過去一年來親友中有好幾位老人先後去世、癱瘓或被診斷老年失智,我在這些方麵自然就想得比較多。最近在閨蜜家的書架上看到一本書,拿回家讀了 -《優雅地老去》,它的作者是流行病專家大衛·斯諾頓,副標題是“修女研究告訴我們如何健康長壽、有意義地生活”。
 

 

科學界對老年失智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好幾十年,但至今研究資料基本上還隻限於患者去世後的大腦解剖。得了失智症的大腦,用通俗語言來說就是腦細胞線路打結,漸漸地結子越來越多,形成錯亂,於是就有了記憶丟失和各方麵的智障。到後期,大腦明顯縮小,腦細胞有蛋白質沉積,最後腦細胞越來越少,就等於是一個植物人了。

 

八十年代中期,斯諾頓決定對天主教修女養老院的678名修女作一個長期追蹤的深度研究。他研究修女們共15年,她們的年紀75-106 歲不等。他先從修女們年輕時寫的“自傳入手。
修女們加入修道院的時候大多在20多歲,那時她們需要寫一份“自傳”,說明為什麽自己想當修女,內容包括自己的出生背景、家庭狀況、人生態度等。從文字的句子和詞匯中能看出她們年輕時的認知和表達能力,也可以由此推想出她們是怎樣在修道院裏,一年一年地走到老年的。斯諾頓發現,較長壽、失智較輕的修女,多是在自傳中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的,性格獨立、積極向上,而且是教育程度較高的。
斯諾頓的結論是:早在修女們20多歲的時候,對她們將來會不會得失智症,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預示。其中基因的因素很重要,接下去就要看她們的個性和生活選擇對防止或延遲失智有什麽影響了。
書中描寫的修女生活很是溫馨動人。她們一切自給自足,自己種菜、用手洗衣、做手工、做一切家務,服務於教會和社區,每天還有三次祈禱修道。她們的物質生活簡單、樸素,但精神生活很充實。每天都很忙碌,而心情卻很寧靜。
斯諾頓特別寫了兩位修女的例子,瑪麗亞和迪蘿斯。她們都生長於德國南部,在那裏成為修女,並於1937年坐同一艘船到達美國。年輕時她們的智力似乎不差上下,但性格有很大的差別。
瑪麗亞比較隱秘、安靜,她把人生看作是對上帝的一種責任。到美國後的第一年,她因壓力太大而得了嚴重的憂鬱症,必須停止工作並住院。之後她又幾次生大病、動手術,幾年後她不能再勝任教師的工作,隻能專職於編織掛毯。瑪麗亞80歲去世時,已經完全失憶,不會說話。
而迪蘿斯的個性不同,她雖然把自己的遭遇看成是神的旨意,卻把快樂生活也看成是神的恩賜。她教書,假期裏自修,40歲拿到大學學位,45歲又取得教育學碩士,擔任大學教師。之後她又取得了地理學碩士和博士。拿到最後一個學位時她已經55歲了。
更可貴的是,迪蘿斯66歲的時候還到肯尼亞去傳教,直到80歲才回到美國,這時她非常滿足,感到終於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
這隻是作者特別寫出來的兩個例子,他的研究要廣泛得多,覆蓋了678人。他的結論之一,就是教育程度是影響老人大腦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也已得到其它科學研究的認同。這裏要特別指出,“教育程度”並非隻限於學位和學曆,而是一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態度、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
另外還有個重要因素就是憂鬱症。患有憂鬱症的人,大腦也會慢慢縮小,到老年時就較容易得失智症,所以憂鬱症一定要盡早醫治。(這裏的憂鬱症專指“臨床憂鬱症”,不是一般的心情憂鬱。)
斯諾頓還注意到心態和生活方式對失智的影響。有一位名叫瑪麗的修女,做教師40多年,72歲轉為半職,84歲才完全退休。她過了90歲才進入養老院,還用放大鏡讀報讀書、關心世界大事,並且幫助工作人員和其他老人做事。令人驚奇的是,她102歲平靜去世後的大腦解剖表明,她的腦子已經縮得很多,但去世前卻幾乎沒有失智症的症狀。讓人不由猜想,是否因為她時時處處關懷和幫助他人,過著忙碌而有意義的生活,忘記了自己的病痛,或讓別人看不出她已經有了失智呢?
書中還探討了幾個和失智症有關的方麵:
-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 哪些日常食品對大腦健康有利;
- 防止和治療憂鬱症和大腦中風的重要性;
- 基因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 為什麽任何年齡開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不太晚;
- 心態、信仰和社區活動對健康長壽的益處。
這本書我雖然讀得比較粗,但閱讀過程中有不少感動和啟發,甚至還有所振奮。我想,老年和病逝是人生再正常不過、卻也是最令人懼怕的事情,雖然我自己還不到那個年齡,但家裏的老人正在向那個方向靠近。和人生的所有問題一樣,隻有正視和思考了,才會去積極地應對。
 
(作者斯諾頓和修女 Govka 在一起,2008年。網圖)


* * *
下麵附幾張我在英國北部參觀的 Ampleforth 修道院的照片。它是14 世紀宗教改革之前建立的,屬天主教本篤會,現在還有一所附屬大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