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華人聚集區的利弊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7-09-19 06:57:47
去年寫過一篇有關加拿大華人小區的博客,描述了我在表姐家做客時的觀察。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575/201608/1212111.html
表姐一家原來住在北邊的小鎮,為了孩子的高中,幾年前搬到多倫多衛星城的一個華人聚集區。現在兩個孩子都高中畢業了,他們仍搬回小鎮去,今年春天出售了華人小區的房子。
表姐搬走了,我也感到有些失落。在過去的四、五年中,我開車過境去多倫多出差,差不多每次都要到她家轉一轉,有時還在他們家過一夜。我問表姐,住華人小區這麽些年,有什麽體會?


(中產華裔人家)
她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周圍的中國超市和中餐館。距她家開車20分鍾內,共有六家大型中國超市,其中“大統華”就有三家。我每次去多倫多都要大包小包地把中國食品運回家,夠我享用二、三個月。
中餐館就不用提了,一個plaza 裏,十家有九家是中餐館,大從連鎖店“皇後名粥”、北京烤鴨店、粵式海鮮酒家,小到隻有一個門麵寬的麻辣燙火鍋店、牛肉麵館,北方麵食、台灣小吃、港式早茶、亞洲融合、奶茶店…… 琳琅滿目。停車場每天停得滿滿,周末過了上午11點就別想找到車位。我看了真是目瞪口呆,不知這些餐館是怎麽競爭、生存的?
還不止於中餐館,那裏還有很多世界各國風味的飯店,這些都是年輕人喜歡嚐試的地方。幾年來,表姐曾帶我去過周遭的印度、希臘、意大利、西班牙飯店更不用說日、韓、越、泰了。真是吃貨的天堂!
不僅有吃,還有各種華語服務行業,從醫生、牙醫、配鏡師、藥劑師、律師、會計,一直到銀行和政府部門。一句英文不會說,也照樣可以在這裏生活得如魚得水。

(小區的公園)

表姐十四歲就移民加拿大,又嫁了一個西人老公,這個華人小區對新近移民的便利之處,她是體會不到的。據她估計,這個小區大部分華人都是千禧年後來到加拿大的。對新移民來說,語言沒過關、家有老人、想讓孩子讀好學校,而又想有個幹淨、安全的市郊居住環境,都是選擇這些小區的理由。
我在以前那篇裏寫過這裏的中小學,都在省裏(700多所)排名15以內。小中們讀書都很棒,紀律都很好,人人學琴學藝,安靜不闖禍。由於華人的宣傳,現在這幾所高中在國內都有些了名氣,表侄的高中裏就有不少大陸來的小留學生。

以前住在北邊的時候,表侄的同學大多是白人,也有各種少數族裔。現在,他的朋友幾乎全是華人孩子。在加拿大生長的年輕人,觀念都比較開放,一般都不會把族裔看得很重,但他還是覺得和各式各樣的人交友也許更有趣。
表姐認為,居住在這樣的移民聚集區有許多方便之處,但也會讓人產生惰性,一些新移民不急著學習英語、融入主流、了解其它族裔,活動範圍不免狹窄,孩子的交友範圍也小了。記得80年代我有個上海鄰居移民舊金山,也是住在華人區裏,三、四年後他回上海探親,英語沒有一點長進,倒學得一口流利的粵語。
據表姐介紹,這個小區十幾年前剛開發的時候,房主還是各式人等,不全是華人,漸漸的,華人一家一家搬進來,越來越多,別的族裔就都搬出去了,這裏就成了華裔的天下。再後來,大陸新移民越來越多, 又把說粵語的香港移民一家一家 “擠” 出去了。但是,那些移民第二代,將來又不會在這裏買房子。表姐說,根據她自己的經驗,第二代總是急於融入主流,想脫離移民父母的環境。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又變得無所謂了。
表姐夫婦比較喜歡房子周圍大樹環抱、綠色蒼鬱、後院大而私密的環境,這是他們要搬回小鎮的原因。而大多華人都沒有使用後院的習慣,因此對後院的要求不高,這個小區極少有把後院打理得漂亮舒適的人家。
(典型的雙車庫兩層獨立房;小區內也有單車庫獨立房、連排屋)

我不會再來這個華人小區了,但今後我去表姐家,仍然要經過大統華超市和那些中餐館,這樣想想,心裏還是很感覺安慰。

最後說一件小事。有一次我去表姐家,晚飯後幫她在前花園除草,見一位中年華人拿著一疊宣傳資料走過來。表姐說,這人是保守黨的宣傳員。我知道表姐夫婦都是自由黨支持人,但我好奇,很想了解一下保守黨對華人的宣傳切入點是什麽。

那位華人用普通話對我們說:“兩位女士,我們是保守黨。請你們從華人的角度想想,你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實際上是在養著一大批懶人;學校搞性教育,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性知識 ……

那是2015年的夏天。那年的加拿大聯邦選舉,保守黨在該選區獲勝,自由黨在全國範圍內獲勝。


(諸多華人Plaza之一)

 

 

 

(注:加拿大的自由黨和美國的民主黨相似;保守黨和共和黨相似。但加拿大的政治總的來說比較中庸、溫和,不像美國那樣兩極分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