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兩個輪子上飛行的日子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7-07-18 07:00:41

人真是奇怪,總是向往著更方便、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但一旦有了新的,又懷念起舊的,千方百計地要去保存、欣賞和體驗那些過時的車船。最典型的就是火車了,特別是蒸汽機車,是多少人心中緬懷的交通工具,和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回憶聯係在一起。

(小鎮上)
有時我會懷念騎自行車的日子。我初中學會了騎車,那是表姐教的,不知摔了多少次,把她的車龍頭也摔歪過好幾回。她先在前麵扶著我的車把,待我有了進步後又在後麵拉著置物架,有時還跟著我一起摔。經常是兩個人都累得精疲力盡,最後由她騎著,我坐在車架上回家。
那時自行車還有配給製度,買名牌車如永久、鳳凰、飛鴿還需特殊的票子。記得是鄰居給我們的票,代價是兩條中華煙。於是我有了一輛鳳凰26寸女車,從此上下學就騎車了。
那時膽子真大,上海的馬路窄,大多還沒有非機動車道,騎著車在電車、貨運車、摩托車之間穿行,被喇叭聲、刹車聲包圍著,四麵楚歌。在上海市區騎車,得用上全身的解數大膽、靈活、蠻不講理,還要臉皮厚,被人罵了也不能太在意。罵得最多的是貨運車司機和別的騎車人,“赤那”和“尋死”是最常聽見的。
我從來就沒有學會中國人特有的上下車方式:先用單腳踏幾步,有了速度,然後另一腿飛快地從後麵跨過車座,人就坐上去了。這個姿勢特別優雅,但也有露光的擔憂,夏天不敢穿短裙。因此後來有很多女車的前橫檔都做成斜的,腿就能從前麵跨過去。而我,用的是笨辦法,先坐好了,再踩向前去。到了美國後,發現美國人大都是這樣上下車的,如果在校園裏看見有人跨著上車,十有八九是中國留學生。

大學和後來的工作地點都在上海的東北部,那時的市區範圍還小,我幾乎要騎車穿過整個市區。現在想來,那個鍛煉效果真是好,耐力還不說,兩條腿不知練得有多結實!特別是過蘇州河的時候,有不少女人都下車推上橋,我都是一口氣繞S形騎上去。到了橋頂,再一路“飛”下來,風在耳邊吹,屁股不沾座,長發飄飄、衣裙飄飄,實在是爽,和如今在空曠的高速公路上開車的感覺不差上下。
(附近公園裏)
到美國後,自行車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成了娛樂和鍛煉的器具。結婚後,發現老公有一輛山地車,是他高中時玩過的,和他的其它“玩具”一起扔在存物庫裏。我把它取了出來,自己也去買了一輛混合車,傍晚讓他陪我出去騎車鍛煉。那山地車不適合平滑的城市街道,第二年我又買了一輛混合車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這以後,我們經常把自行車放在汽車後麵的架子上,周末去郊外騎車遊玩,直到有了孩子。



(紐約曼哈頓)
 
女兒們兩歲時開始騎三輪腳踏車,四、五歲時,老公教她們學會了雙輪。她們比我聰明得多,幾乎沒怎麽摔過,也沒騎到路邊的溝裏去過。有很多年,她們放學後愛和鄰居的孩子們一起在小區“飆車”,有時還帶上果汁和餅幹,騎到附近的公園去“野餐”。我常對老公說,看女兒們的自行車一輛一輛地換大,也是看她們一年一年成長的過程。
(加拿大安大略湖邊)
現在國內和歐美很多國家的城市都有隨借隨還的公用自行車,方便、環保、健康。在旅遊中,我還經常看到人們用自行車來裝飾公園、街角。對西方人來說,自行車也許不是懷舊對象(馬車才是)。但出國後,自行車在我的眼裏就有了一絲浪漫,讓我想起當年在四川路橋上飛馳而下的感覺,以及後來和丈夫在森林小徑上彎彎曲曲的顛簸。
年輕真好,兩個輪子的車真好。


 
(倫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