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鹽不撒鹽,這是一個問題
文章來源: 荔枝1002016-02-26 09:33:10

寫寫比芝麻綠豆還小的東西:鹽。

(一)

在中餐館裏,經常看到餐桌上放著醬油、醋,有時還有胡椒和辣醬。但大多沒有鹽瓶。

在大多西餐館裏,餐桌上有鹽瓶和胡椒瓶,西方人有吃前在自己的飯菜上撒鹽的習慣。中國人沒有這個習慣。

中國人做菜有一個假設,那就是一家人,或一桌的人,或全飯店的客人,對鹹淡的要求都是一樣的。廚師掌握好這個統一鹹度,對所有的顧客都適合。

西方人的假設是,即使是一家人,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口味,鹹淡要求可以不同,其中還考慮到有些人因為健康的關係不能(或不願意)多吃鹽的。拿我家來說,我的口味比較淡,老公的口味比我重一點,所以在飯店吃飯,有時他需要撒一些鹽。

有時我想,這也許和文化有關。西方人比較個人主義化,中國人比較集體主義化。再想想,有點上綱上線了,不過是習慣做法而已。

我自己在做菜時遵守一項基本原則:寧太淡勿太鹹,做得偏淡一些,那麽喜鹹的人就可以自己加鹽。考究一些的飯店也做得比較淡。

(二)

我們有個朋友,無論在家裏還是在飯店裏吃飯,菜端上來嚐都不嚐就往上麵撒鹽。第一次看見他這麽做,我眼珠都要掉出來了,你怎麽知道這菜不夠鹹?這下好了,這不太鹹了嗎。

他的解釋很有意思。原來,他出生於一個比較保守的家庭,他們家並不貧窮,但他的父母很少出門到外州去,對美國本土以外的食品也根本沒興趣。他母親做的菜,盡管材料並不差,但很淡。不是清淡的“淡”,而是“淡而無味”那個“淡”,因為她幾乎從不使用調味品,包括任何醬料和香料,廚房裏不備蔥薑蒜,而且常用煮的方式來燒蔬菜甚至肉類。所以,他家的人就隻好放很多鹽來彌補菜的乏味。久而久之,每次吃飯先自動撒鹽,不用嚐,因為他母親做的菜總是淡而無味的。

這樣一個童年時的習慣,他一直保留到四十多歲。

(三)

曾經讀到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福特(不知是福特家族裏的哪一代哪一個,反正是造汽車的福特),很看重別人的撒鹽方式。如果他想雇一個經理,他就要和他一起出去吃午飯。如果他看見此人沒有嚐味就撒鹽,他就會懷疑這個人的性情和工作方式有問題。他會覺得這個人急躁、理所當然、不了解情況就作決定,缺少一個經理應有的素質。

這很可能隻是個傳說,但多少說明了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細小言行,哪怕是芝麻綠豆的小事,往往能顯露出他的性格、態度和做事方式。

*****

說到鹽,今天我做了一個實驗:在西瓜上撒鹽。實驗結果:很好吃,很新奇。不信,大家去試試看。

西瓜切小塊,放鹽、九層塔、Feta 奶酪,拌勻即可。做好後馬上吃,否則加了鹽的西瓜會出水的。

家裏的幾套鹽/胡椒瓶(總覺得那套青花的像一對恩愛夫妻):

送朋友生日的一套鹽/胡椒瓶, 她喜歡騎馬,家裏很多用具都有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