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又去了世界上最好的醫院
文章來源: 波城冬日2017-03-20 21:32:25

上半部鏈接:

去了世界上最好的醫院

 

以前在國內的時候,雖然講不清具體怎麽一步步形成的,但那個根深蒂固的感覺卻是十分鮮明,那就是但凡學術泰鬥,權高位重者不是大腹便便就是雞膚鶴發, 好容易聽到一個青年學術精英,看到了也是一個四十多的已略顯富態的大叔。到美國後耳濡目染,二十年後,我的這種觀念早已經被完全顛覆了。就如數據顯示的那樣,在美國受教育的程度和人的體重是成反比的, 哈哈,說的是大數據,個例當然也有例外的 。

那天當那個外貌體型堪比好萊塢明星的“權威”向我伸出手來時,我這個土包子瞬間就被妙殺了。人家都已經自我介紹完了,我還直愣愣地問他:你怎麽比你的學生還年輕啊?估計這位“權威”已經被長久的讚美熏陶得見怪不怪了,溫和地笑著澄清:我已經middle forty 啦! 在麻醉生效前的那一刻我還在思量著一個問題,如果這位“權威”醫生去做化妝品廣告的話,會不會比做“權威”更成功啊?

下午在恢複室一醒來, 護士就告訴我手術非常成功,我的主任醫師已經來看過我了。沒多久“權威”醫生就又來了,親切地問候,細致的解釋,末了還和我道別說他明天就要離開回國,他在我的出院函上留了那位“助理”的電話,如果我有任何問題,可以打那個電話。誠惶誠恐下我私下裏暗想,這位天人般的“權威”應該是我此生能見到的唯一的醫學“權威”了。而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也至此成了我心中最好的醫院。

事隔快十年,上周五在領導的陪伴下,我第二次踏進了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大門。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那天又是去見“權威”的。

這次的過程也可謂一波三折,從開始約門診到見到醫生,花了我五個多月的時間。去年十月我就開始打電話約診,總機的自動選項裏有一個選擇是對新病人的,說是留言會被24小時裏回複,在我被忽略了無數次後,我終於忍無可忍留了一通投訴。 這下子倒是在24小時裏接到了回電,結果在我根據他們的指示將我所有的medical record 傳真過去後,又如石沉大海,被打入了冷宮。我這相癡癡傻傻的等著他們保證的回電,他們那邊牛逼烘烘的擺架子。一周後我又是一個接一個電話, 連辦公室的喬安都看不過去了,勸我換到麻省總院。可我這人就是抱著葫蘆不開瓢——死腦筋,認準了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就是不回頭。

我有兩個朋友和我的情況差不多,幾年前都是在地區醫院做了手術,很成功但是創麵大。我的專科醫生建議我可以再等一陣,如果需要,他也是一個有十多年經驗的手術醫生。 我自己研究了一下,針對我的情況,隻有城裏幾家大醫院提供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手術。 而我在周邊另兩位醫生處得到的second opinion 基本沒聽到任何新的信息。而城裏,我的第一選擇,毫無疑問的就是見到那位“天人醫生”的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一開始,我選的是他們的主任,結果在資料遺失一次,要求我原來的專科醫生傳真兩次,再等了一個月後,卻被告知在看了我的病曆後,那位主任她不收我, 估計是我的情況對她來說挑戰性不夠。其實能夠被BWH 聘用,都是那一領域的尖子。在等了三個多月後,上周我見的,哈哈,真是無巧不成書,又是一位從歐洲來的middle forty 的醫生。不過這次這位離“天人”有一點距離,但在和他交流了25分鍾後,我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和死腦筋實在太正確了。

那天我和領導從這位頭發白了一半卻看上去氣宇軒昂的“權威”那得到了很多第一次聽到的非常針對性的信息,尤其可貴的是,他將我厚厚的一疊病曆研究得十分透徹,並對我的情況提出了三點有效建議。他自始自終,語氣溫和有禮,態度中肯真誠,闡述井井有條,我和領導當場對他不言而信,謀聽計行。

我這幾天根據他的建議,做了好幾個檢查,那天在我家庭醫生那抽血時我將BWH 的經曆簡單的描述了一下,結果我的家庭醫生非常震驚,三點建議中的兩點,他也是第一次聽到。連連感歎,名副其實的一流醫院,權威醫生。

今天收到BWH 的病人意見反饋郵件,其中問得很細,包括約診過程,護士態度、醫生醫術等。我給約診過程打了零分,護士態度和醫生醫術打了滿分,還在comment 的大方塊裏洋洋灑灑寫了一堆讚美“權威”醫生的話。我現在想,等我的病看完後,我要在它們的網站上用中英文各寫一段,讓更多的人因他的醫術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