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遊記--在庫斯科的飲食體驗
文章來源: 晚妝2018-10-30 15:00:34

在庫斯科的最後兩日分別給了印加博物館,San Pedro Market, 和South Valley(南穀)一日遊。

San Pedro自由市場可真令人開眼。生肉海鮮瓜果蔬菜服裝鞋帽義烏小商品,應有盡有,還有兩大片食肆。一片在剛進門,各種湯麵居多,

另一片更大,緊挨著兩行生肉鋪,好在蒼蠅不多。饕餮食客就在這樣的攤位旁大快朵頤,感覺如何?一會兒我們就親身體驗了。BTW攤主說這是Alpaca.

我在庫斯科的第一天還好,以後就食欲不振,後來想想就是從一碗雞湯開始的。有必要總結一下在庫斯科的幾樣餐食。

第一晚在武器廣場附近隨便找了一家。之前溜進廣場的麥當勞看了看,雙層大漢堡18soles,給孩子買了個甜筒,出來接著逛,還看見了肯德基和星巴克,沒進去。沿星巴克旁邊的路走了幾步,看一餐館感覺還行,上樓就餐。點了三樣,炸雞、烤Alpaca拌麵條、還有蝦。感覺都特好吃。尤其雞和蝦是用秘魯特產藜麥裹著煎出來的,味道很獨特。藜麥又香又脆,口感極佳。這餐館是做遊客生意的所以這三樣都不是真正秘魯菜。口味上迎合西餐。

第二天中午鑽進一家當地人就餐的餐館,服務員幾乎不說英語,菜單自然也是看不懂的,連蒙帶猜點了盤牛肉炒麵,雞排飯,和玉米羹。想著這裏是玉米的原產地,是不是會嚐到不同品種的,結果和中國的棒子麵粥沒太大區別,還放了一大把Cheese絲。不過這碗羹味道不錯,我從小就喜歡棒子麵粥。還慕名點了INCA Cola,很甜的果味汽水,那兩個'碟頭飯'巨鹹。

就在這個餐館,看到所有當地人都先來一碗雞湯麵,然後才是'碟頭飯',話說秘魯人真能吃啊,飯量巨大,不過聽說他們的飲食習慣還是中午吃的多晚餐很簡單,和中國人類似。那個雞湯看起來不錯,裏麵有一整個大土豆,弄的我挺眼讒的,決定晚上一定要去試。結果晚上隨便找了一家,店又小又破,指著斑駁牆壁上caldo de pollo的圖片,說我要這個!端上來嚐幾口,啊呀那個膩!湯和麵條還勉強能咽,那個大雞塊不知道從哪種雞身上來的。我感覺是火雞,巨大無比,肉又硬又老,啃不動,並有很明顯的肥豬油味。一下倒胃口了,後來幾天不管吃什麽好東西都覺得胃裏油膩膩的,總有種母豬味。可惜了那麽多美食,那個本應覺出美味的豚鼠。

聖穀一日遊那天,遊回來天色已晚,無力再找飯館,就到每天經過數次的那家中餐館,心想不地道也差不了多少吧。老板呈上一份秘魯菜的菜單一份中餐的菜單,中餐的上麵有麻婆豆腐左公雞什麽的,價格比秘魯菜的貴一倍。我指著那個包子的照片自言自語"不錯,還有包子",老板大嗓門:"五塊錢一個!",我倒吸一口氣:"天哪!",老板學我的傻樣怪叫:"天哪!",我說我給你包吧!老板說好哇!

結果就從秘魯菜的單上點了三個炒菜,都不好吃。啤酒到不貴,好象才五塊錢一瓶。老板福建人,很利索爽快。

逛San Pedro自由市場時,中午就在這裏的大排擋,找個稍微遠離生肉攤的,打開菜單一看,差點沒把我給樂S。

我們沒有點'驚呆了'和'被騙',點了豆子鱒魚飯和羊肉湯。鱒魚是烤的,凡是烤的都是很鹹的,都要加孜然的。羊肉也是巨大塊,湯裏有一塊土豆一塊木薯,湯有點膻。秘魯給當地人吃的,菜量真大。這種碟頭飯的碟,直徑一定超過30厘米了。我們三人點這些,剩一半。

第二天去南穀(South Valley),這回沒請私人導遊,而是大巴拚客的那種,結果早上在旅店等了一個多小時才來接我們,司機兼導遊blame選舉日,路上不好走。那天是投票日,天氣晴朗。首先到了南郊的Tipón ,這裏有山泉,精致的石水渠,大型石牆砌成的幾十層巨型梯田,最頂層的泉水台,石屋…BUT沒人知道是為什麽而建的。連Tipón 這個名字,都不是原名,原名連同功能作用,都Lost了。現在的一切都是據說。據說Tipón 是印加第八個皇帝為他的父親所建的花園別墅,後來皇帝和貴族在首都Cusco朝聖太陽神前,都會先在這裏舉行沐浴更衣的宗教儀式。Tipón 意思是沸騰的水。那些巨型梯田,據說是當初的試驗田。不過這裏的一切都相當精致,一點不破舊。再一次欣賞印加人精密的壘石技巧。

Tipón 出來天就陰了。去下個景點的路上開始下雨。中途停在一個定點麵包店上廁所,購物。這種類似烤饢一樣的巨型麵包在秘魯很常見。都餓了,趕快買一個,大巴上大家掰著吃。

車開了一會兒又停下了,這回上來一個推銷酒的姑娘。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試嚐,除了比藿香正氣水甜一點外,其它的一模一樣。這種味道的酒,還能賣得出去?果然姑娘沒推銷出去一瓶。

下個景點是Pikillaqta遺址。這不是印加而是比他們更早的瓦裏文明(Wari civilization)的遺跡。瓦裏人在公元八到十世紀,在南美洲建立了第一個帝國。Pikillaqta 就是她的首都。除了這裏,現首都利馬也有瓦裏文明的遺跡,大概去利馬的遊客都參觀過了。(不久前看到有篇遊記抱怨很破不值得看,忘了在哪裏看到的了)。

這處在Pikillaqta的遺跡很大,我第一眼感覺象中國的野長城。很破,很滄桑,很有味道。就是雨下得越發大了,挺狼狽,影響參觀。仔細看它的石頭形狀、壘法和印加人的是不一樣。

正在維修的斷壁頹垣。

 

再下一個景點是個山區小教堂(門票自費)。外表不起眼,沒有想進去的衝動,等進去了絕不後悔。內部不讓照相,這是教堂offical website提供的照片。

Church San Pedro de Andahuaylillas. 被譽為安第斯山脈的西斯廷教堂,因為這裏的藝術裝飾。教堂始建於1570年,1606年完工。秘魯盛產金銀,裏麵所有的裝飾全部貼的真黃金,據說是全美洲最豪華的。

牆壁布滿了壁畫和油畫,金箔畫框精致奢華。有幾幅大型油畫是西班牙畫家Esteban Murillo(牟利羅)所作。但他在畫這幾副畫的時候還隻是十七八歲的孩子,生活相當貧苦。為生存他畫了這些輸送到美洲新大陸的宗教畫。後來他被同鄉、西班牙最著名的畫家委拉斯凱茲所賞識,得以成名。另外值得看的是一進門,內側左右兩幅壁畫,出自秘魯畫家Luis de Riaño之手。左邊是鋪滿玫瑰花的通往地獄之路,右邊是鋪滿荊棘的通往天堂之路。

回Cusco的路上車壞了,擠到另一輛大巴上站了一路。又去了那個自由市場,買根煮玉米不知道多少錢,聽不懂,掏出一把硬幣讓老婦自己拿,拿走多少也不知道,好象是三塊五,我還沒認清秘魯的硬幣。玉米粒特大特硬,嚼起來嘎嘎響,是我喜歡的,和北美那種跟水果一樣的甜玉米大不相同。

又買了chicha de jora,一塊錢。秘魯飲料外賣很有趣,不用紙杯而用塑料袋,插個吸管紮起來喝。

晚上去Centro Qosqo de Arte Nativo戲院,看專為遊客演的歌舞。太長。舞蹈動作都差不多,就是服裝換了再出來,變成下一個舞。

到吃晚餐時已經九點多了。服務於遊客的秘魯風味餐館Marcelo Batata Restaurant。這頓飯吃得很肅穆,因為沒有酒。想點酒時被告知今明兩天都是選舉日,根據法律,禁酒。頭一次聽說有這樣的法律。隻能喝白水了。

點了秘魯菜Stuffed Potatoes,由土豆泥包裹,洋蔥、西紅柿、胡羅卜,雞蛋、橄欖,都切成丁和碎牛肉、香菜拌成餡,炸出來的樣子有點象早茶裏的鹹水角,當然比那個大很多。

切開還是很誘人的。

自從下午啃了老玉米後,我的胃口終於恢複了。對我來說粗糧是不可缺少的。

做遊客生意的餐館比隻招待本地人的自然是貴許多。這個菜45, 前麵那些碟頭飯,大多不超過15(不過的確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