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三家巷》,想不到的驚豔
文章來源: 南島水鳥2019-07-28 04:29:07

今年是農曆豬年,60輪回一甲子,在 1959 年也是一個豬年 ,作家歐陽山的長篇小說《 一代風流 》中的第一卷《 三家巷 》,在那年出版了,也就是說《 三家巷 》今年60歲了。

《 三家巷 》的故事是在上世紀20代,發生在廣州西關的三家巷內,三個家庭錯綜複雜的關係,矛盾和悲歡離合,真實地描寫當時廣州的大革命事件及對家庭的影響,最後年青人徹底決裂,各自走向不同的路。

 小說出版後影響很大,各種各樣的評論一直到現在,伴隨著幾次被改編、用在別的藝術表演。

讀書時就看過這部小說,那時候腦子裏就有了三家巷的影像,書中人物就是西關街巷裏見過的靚仔靚女。小說裏寫的省港工人大罷工、沙基慘案曆史事件,廣州有為此立碑紀念。讀小學時,每年都在老師帶領下在紀念碑前獻花,所以讀起小說來不覺得很陌生。

那些年,這部小說使很多人都相信有一個真實的三家巷,甚至很多沒來過廣州的人,對廣州的概念就是來自這部小說。

莫言也說過,被小說裏的故事所感動和影響,當他去廣州時,曾經大街小巷尋找三家巷和故事中的原型人物,《 三家巷 》真是“成為一代人的文學記憶。”

歐陽山雖然不是廣州人,但他從小生活在廣州,熟悉風土人情,不但能講粵語、還用粵語寫作。三家巷是他筆下的一條小巷,事實上沒有三家巷的原型。但是,如果你讀過這部小說,如果你走入西關的街巷,多少都能夠體會到書中所說所描寫的景象,西關人家的景象。

老街巷還在,三家巷的故事還在繼續,希望新人類能寫出新《 三家巷 》。

 

《 三家巷 》是一部被改編最多的長篇小說。

1982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將改編了的《 三家巷 》拍成電影,在當時反應很熱烈。該片由王為一導演(王導於2013年仙去),孫啟新、葉雅誼、薛白等人主演,由於原著人物眾多,挑選演員還轟動一時。

電影上演後是無數的影評、美女俊男演員的海報,很多人看了電影回頭去看小說,看過小說的人都爭著去看電影 — 想看 從文字走出來的人物形象,是否與書上寫的、心裏想的吻合。當年,自己就是這樣去看電影的。

有一些奢望,如果電影《 三家巷 》有一個粵語對白的版本,可能會很精彩。

2005年,以《 三家巷 》為藍本,李蔚瑋等人編劇,徐耿導演了48集電視連續劇《 風雨西關 》在湖北電視台播出,由陳坤,孫儷等人主演。連續劇是最適合解讀長篇小說了,該劇上演後,反映不俗,人氣旺。

2008年12月,廣州粵劇團編排的大型粵劇《 三家巷 》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2011年再次排版再上演。改編後集中在主角周炳、區桃、陳文婷的三角戀的劇情為重點,表現正義和青春氣息,還有精美的舞台布佈景和有趣的嶺南風物。老同學看了說很驚豔,想不到《 三家巷 》可以這樣玩( 演 )。

2011年6月,廣州粵劇團的粵劇《 三家巷 》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演出當日下大雨,但不少人冒雨前往包括不少年輕觀眾。粵劇進入滬語天地,令上海的舞台多姿多彩。

2011年6月,廣州軍區戰士文工團創作了大型舞劇《 三家巷 》,在北京中國劇院演出成功。我有親戚在北京看了那場表演,說很好看,表演很到位,場景亮麗氣勢磅礴,從來沒看過這麽有嶺南特色的舞蹈,美倫美奐。

藝術這個東西,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但任何表現形式未嚐不可。《 三家巷 》以舞劇的肢體語言來敘述,能夠為觀眾所欣賞,說明有它的魅力所在。

電影也好,連續劇也好,令人遐想的舞蹈也好,我欣賞的是這些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在重視地域風情的同時,對嶺南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放棄傳統文化裏麵那些美好的東西,並且努力去創新。在這個信息時代,他們的持舊又創新的做法相信能啟示後來人。感謝!

中國的小說名著多不勝數,為什麽這部《 三家巷 》這麽受寵,被改編應用多次?

首先是小說裏的嶺南民俗,濃鬱的西關風情,能曾加舞台的美感和趣味;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血緣關係;窮家和富家子女複雜的愛恨情仇故事,很接地氣能吸引觀眾並且跟著情節去追究結果。

再是 “ 紅色革命 ”元素( 背景和實景 )。省港大罷工、沙基慘案,是廣州發展史中的大事件之一,以此作為曆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份,在國內的政治環境裏,實屬不可少。

一部小說帶出了多樣的嶺南藝術,又各有風采,豐富了大眾的審美視覺,原作的藝術魅力真是沒法擋。猜想還有文學作品在被改編,但希望被改編的不再是《 三家巷 》。

相信90多歲才仙去的歐老,是含笑於九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