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癌症之王-----胰腺癌的路途依然艱辛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9-03-01 05:29:14

去年我有一位朋友因為肝功異常醫生要求他去做B超,並且勸他停止喝酒。B超的檢查意外地發現在後麵的胰腺頭上有腫塊,而且不小。接下去就做了pet-CT,內窺鏡檢查以及活檢。一般情況下胰腺腫瘤絕大部分是惡性的,可是這位老兄也不知道是哪輩子修的福,居然是良性的。按照網上的說法,胰腺上的腫瘤無論良性,還是惡性都應該切除。他的醫生隻要求他隨訪。

今天又在文學城關於癌症討論的論壇上看到有人寫帖介紹她朋友得胰腺癌的消息,在這裏我想就這個話題說上幾句。

胰腺是人體新陳代謝,也可以說是消化係統中極為重要的器官,它分泌多種消化酶,有澱粉酶(Amylase)幫助人們消化澱粉類食品。脂肪酶(Lipase)幫助人們消化脂肪。以及蛋白酶(Protease)幫助人們消化蛋白質。還有眾所周知的激素胰島素。

胰腺癌號稱癌症之王,發病率雖然占人數比例不大,但是死亡率在各個國家中都占據高位。2015年,胰臟癌在全球已造成約411,600人死亡,是英國第五大死因,美國第四大死因。胰臟腺癌的預後通常很差,一年存活率和五年存活率分別僅有25%和5%,據說現在經過努力五年存活率提高了一倍,到了8%以上。早期診斷的五年存活率則提高到約20%。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預後則較好,診斷後的五年存活率約有65%。

為什麽胰腺癌的預後效果如此之差?

胰腺所處的位置十分隱秘,它在胃、小腸、肝髒、膽囊、脾髒等器官後麵一個約六英寸長的狹長器官。當腫瘤在胰髒裏形成時,早期不會產生明顯症狀,隻有當腫瘤細胞轉移到其它器官後才開始顯現。當下,醫界並沒有十分有效的血檢或者其它篩查方法可以準確診斷早期的胰腺癌。

胰臟癌最常見的症狀和徵象包括黃疸、腹痛或背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淺色糞便、茶色尿和食慾不振。疾病的早期通常沒有症狀,且這些症狀通常不具特異性,因此發現胰臟癌時常常已經進展到癌症晚期,癌細胞已經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發生在胰頭的癌症有可能壓迫到膽管,引起堵塞,造成膽汁無法流出,進入血液循環,出現膽紅素中毒症狀,全身出現黃疸,皮膚瘙癢。而癌症部位發生在胰身或胰尾的就沒有那麽幸運,等到症狀出現,人體消瘦,大部分都已經到了晚期,癌症轉移到了肝,肺或骨。在這種情況下,手術治療已經沒有可能。

胰臟癌很少發生在40歲以下的病人,半數以上的患者超過70歲。中國的醫界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認為部分胰腺癌與長期慢性胰腺炎有關。我比較認同這個看法。

胰臟癌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放療、化療、和緩醫療或結合上述數種療法,療法的選擇和癌症的分期有關。手術是唯一能治癒胰臟腺癌的方法。針對無法治癒的患者,手術則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患者有時也會需要控製疼痛和促進消化的藥物。提高生活品質。

患者對手術醫生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胰腺癌的患者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治療手段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名為胰髒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operation)的手術。它的原理是切除掉一部分胰腺以及胰腺周圍的器官,手術前提是腫瘤生長僅限在胰腺裏,沒有任何轉移,且不與主要血管相互纏繞,但這種理想情況並不多見。手術的難度和複雜性,往往導致一台手術的時間長達十個小時以上是常見的。

胰腺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案例在診斷出來時已經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

經驗豐富的手術醫生,手術後的並發症少,手術成功率高。所以病患在許可的範圍內慎重選擇醫生至關重要。

手術後一般醫生會在6-8個星期內會要求病人再進行一次術後化療。力圖把有可能漏網的癌細胞滅掉,避免幸存的癌細胞再次繁殖。

此外手術後的營養調節也是一個關鍵。一般手術後體重大大的減輕,減少十幾到二十幾磅,體力受損。手術前後,營養師會根據不同階段給以不同的指導,讓患者早日恢複體力。所以患者要聽醫囑。

說了那麽多,有人會問:怎麽才能預防胰腺癌的發生?怎麽才能盡量早地發現?

實話實說,胰腺癌的發生機理目前還不清楚,就更談不上預防,醫生隻能說你的運氣不好。

每年的體檢對早發現胰腺癌也沒有用。胰腺癌的診斷還是要靠PET-CT,如果有可能每年做一次會得益頗多。但是且不說醫生會不會同意,在美國保險公司也不會買單。我們隻能自求多福吧!

胰腺癌的血液中的癌症因子CA-19-9;CA-125,以及CEA會看出一些問題,但不是100%都有效。指標高的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指標低的也不一定表示安全,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