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貨店,上海的味覺紀念館(樂遊上海)
文章來源: 匆匆客2016-02-17 07:50:00

2016-02-17樂遊上海

 

南貨店,有人稱之為南味食品店,上海是南來北往的集散地,以南人為多,所以南貨需求旺盛。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們從五湖四海來到這裏生活、創業、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各地的美食也隨著這些移民一起來到了這座城市,成為了上海獨有的一道風景。在這裏,北方人可以品嚐到南方的特產,南方人也擁有了北方的幹貨,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門生意,於是大大小小的南北貨店便應運而生。

 

在1949年前後,上海的南貨店最多時達87家,廣幫立豐,閩幫鼎日有,寧幫三陽、大發,蘇幫三陽盛,金華幫萬有全,紹幫邵萬生、葉大昌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般的南貨店都備有幾十種食品,海鮮、果品、醃臘製品等等。這些精心加工的食物,體現了蘇南、寧紹、閩粵、潮州等地功夫飲食的風味特色。其中的任何一樣與新鮮的食物搭配烹飪,都能產生比單一食材更加雋永的口味,這一切的集結,就是海派飲食的特點。

 

南京路無論多麽繁華熱鬧,這裏總是可以讓人想起一點上海市井的陳年味道。人們更為戀戀不舍的似乎是記憶力的老味道。三陽南貨店是上海老輩人熟知的土特產商店。江浙地區的各式幹貨,在這裏都能買到。

 

三陽南貨店,1870年創立,一多個世紀來,門牌號碼換了多少茬,可位置一直沒挪動過。講寧波口音上海話的老輩人個個曉得,要論寧式糕點,以及南北幹果、醃臘製品,三陽的名氣頂頂響。

 

看著各個櫃台琳琅滿目的傳統食品,就會覺得年是要到了。梨膏糖、花生酥、糕團、春餅,這些零零碎碎的吃食,雖然身價平常,但卻是每個節日前隆重的禮節。

 

浙江山區的黑木耳香菇、沿海生產的開洋、江南普遍存在的筍幹、福建莆田的桂圓等,都是上海人喜愛的幹貨。


醃臘櫃台裏的各種肉品,看上去差別不大,卻有著獨特味道。醬油肉是寧波特產,鹹肉則是本幫“醃篤鮮”的一方諸侯,叉燒帶著潮汕風情,火腿則是金華的名片。這些精心加工的食物,體現了蘇南、寧紹、閩粵、潮州等地功夫飲食的風味特色。

 

其中的任何一樣與新鮮的食物搭配烹飪,都能產生比單一食材更加雋永的口味,這一切的集結,就是海派飲食的特點。

以這些幹貨烹飪的西芹熗開洋、筍幹燒肉等菜肴,也像那些融入了上海的人一樣,早已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

 

在某種意義上,像“三陽”這樣遍布上海的南貨店,其實就是這個移民城市的一座座味覺紀念館。

 

除了各式各樣的幹貨,每年11月份南貨店裏還會上市另一種美味,那就是醉蟹。相比於幹貨,“醉蟹”這類糟醉食品的學問就更多了。

 

而提到上海的糟醉食物,就必須提到“邵萬生”這家老字號食品店,1852年就已創立,以糟醉起家,寧紹口味的黃泥螺、醉蟹一度在上海獨占鼇頭。

 

當浙江人160多年前在今天的南京路山西路口創辦這家糟貨店的時候,大街上的人還都拖著辮子,黃包車也跑得風生水起。而各種自產自銷的糟貨,也成了很多上海人對於上海最初的味覺體驗。


時過境遷,當年的糟貨店也成了店堂明亮的現代商鋪,然而糟醉卻依然讓人留口水。臘月裏吃著邵萬生家的醉蟹、糟雞,那些舊時光的溫柔氣息便如同那熟悉的味道,撲麵而來。


品質上乘的黃泥螺,螺肉軟中帶硬,口感潤滑,無論是下酒還是當成配粥的小菜,都是一種美味的享受。

黃泥螺、醉蟹,這些讓上海人念念不忘的糟醉食品用酒或糟汁為主的調味品將原料浸漬入味,不僅延長了食物的壽命,也讓食客唇齒留香。


以前在石門一路頭上靠近南京西路口的是憑肉鬆出名的“鼎日有”南貨店。從音韻學來說,鼎與當同韻通解,“鼎日有”就是“當日有”,一是強調肉鬆的新鮮,二是說明店裏貨物充足,隨到隨買。
“鼎日有”南貨店曾是福建籍梁氏三兄弟合夥經營。它有八開間門麵,有派頭,當時稱的上是大店。而且前店後工場,自產自銷福建肉鬆,是大名鼎鼎的“肉鬆大王”。
“鼎日有” 裏海鮮幹貨、果品幹貨、菜蔬幹貨、醃臘製品、糟醉食品應有盡有。到了熱天,它會賣西瓜,店門口放了幾隻大籮筐,任憑顧客在 籮筐裏挑選西瓜。有一年,它賣起了大閘蟹。店堂裏掛了一塊大大的紙板,上麵畫了一隻清水大閘蟹,大閘蟹的眼睛是用電燈泡做的。晚上,店堂裏燈火 通明,人聲鼎沸,煞是熱鬧。

在石門一路的當中113號的地方,曾經是蘇州人開的“三陽盛”南貨店,兩開間門麵。店名取之於“三陽開泰、長盛不衰”。
據說那蘇州老板原來是個木匠,所以店堂裏的櫃台擺飾做得特別考究,很有氣勢。“三陽盛”的幹果盆景名揚海外。他們用棗子、桂圓、核桃等名稱與百姓的祝願諧音,一字一盆,四盆一組,合為一句口彩。像龍鳳呈祥、福祿壽喜,深受港澳台同胞的喜愛。他們的紅方包紅對包也是頗具特色。

一袋筍幹、一罐醉蟹,一隻火腿,這些來自他鄉的食物本不屬於上海,卻在與上海的相逢和融合中,逐漸滲透到了上海人的飲食文化中,甚至成為了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

人們從這裏帶走的,不僅是商品,更多的是懷舊的情愫。

 

(圖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