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張藝謀的藝術之死
文章來源: 海尾歸2016-09-07 21:31:36

企業家張藝謀的藝術之死

曾經很喜歡張大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他早期的,象紅高粱,一個也不能少,秋菊打官司,再就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和菊豆,等等。還自認為也是張的“粉絲”了。

也是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自己再沒有以前那樣,對他新作品充滿期待了。細想下來,大約就是從他的那部“大賣”的商業片“英雄”開始的吧。個中的緣由,倒是有點兒值得玩味的。就寫點兒吧。

以前,張大導還是個“藝術家”的時候,算是個“話題導”了吧。紅高粱一望無際,越過國界,走向了世界。菊豆和大紅燈籠“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陳舊落後”,一個也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直麵草根的生活,不一而足。無論是藝術上的探索,追求,還是電影語言的運用和拓展,都可圈可點。特別是他攝影的功底,在導演的角色上麵的綜合運用,是許多其他導演無法企及的。

值得點到的,還有他“大紅大綠”的色彩語言。所有的東東都是使用到極限的手法,高粱地一眼望不到邊,紅色,那就紅彤彤,到你眼睛“看啥都是紅”的了。不然就滿眼的黃菊花(滿城盡帶黃金甲),黃沙漫天,秋葉曼舞,等等。說實在的,藝術的語言是一回事,恐商業大片,也經常性地來這樣的幾招。

與此相對的,可以簡單片麵地理解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類似於中國畫技法裏的白描,還有水墨。簡單的黑白設色,以墨色的濃淡,暈染為主,少少的顏色(甚至完全黑白)為輔。有些國畫大量使用留白技法,大麵積的空白,使欣賞者留有大片的想象空間。它講究的是意境,和空靈。

竊以為,張導演從一位出色的藝術家走上了成功道路的同時,卻成為了一名“商人”。原因也多。

中國電影成為了很大的,成功的市場,其一。從合作人,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投入的資本,需要高回報來支撐。不然的話,很多人是不願意無利可圖,獻身(獻資)電影藝術的。名導演,當然免不了俗。

張導演的“大紅大綠”的色彩語言,很適合當今的市場,其二。這裏麵有電影觀眾群體的欣賞口味,有國家宣傳/廣告的需求,更有商業運作裏麵所有當事人的索求。這恐怕也是他中後期作品,難在電影獎項裏受到青睞的原因吧。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張出麵導的太廟實景的歌劇圖蘭朵。看了,另收藏了DVD版,發現除了場麵宏大之外,實在屬於空洞無物的出品。相比多年前波斯頓多明戈版,高下立顯。也是出乎本人的意料,並從此對張少了許多關注。到了後來的,歸來,三槍,還有不記得的,也罷也罷了,隻能。

本人持這種觀點,反對的人一定也無數。隻能這樣了事:蘿卜白菜了。

大家不難比較,迪斯尼的秀,要是老人孩子一堆,去玩去看,就很好。現在對張大老板的作品,感覺上就有點兒象這樣。紅綠藍,茉莉花啥的,無語啦。

 

說到底,成功的藝術家,或許大多很潦倒,而成功的藝術商人,也就負責花錢吧。看與不看,大家還是有自由和選擇的。一句話,張老板的東東,往事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