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洋鄉下 和中國的城鎮化
文章來源: 海尾歸2015-11-19 16:11:39

什麽是鄉愁?在海外生活的我們,可以講是最理解也體會最深刻的.它並不是新的話題.我們華人普遍對自己”根”的眷戀,構成了我們總是”戀舊”—故鄉,原鄉,故土,老鄉,老街坊(也算),老家,可以說出一串.這種情結,無論我們走到哪裏,是揮之不去的.

每年都要回國探親,但每次都要避過元旦春節這段時間,原因是國人的”年度大遷徙”如火如荼,實在無法招架得住.記得多年前在廣州工作生活,春運期間,眼見到車站,機場,街上和碼頭,人頭擁擠.熙來攘往的人群,他們幾乎全部是在外麵打工,春節趕回家過年的人們.郊區的大道和高速上,摩托車大軍,帶上行李,年貨,日夜兼程,跋山涉水地,隻是為了回到自己的鄉下.那裏有等待他們一年的,老人,孩子,還有鄉親們.

90年代,在深圳.用了好長的時間,才適應了”城中村”的概念.象什麽”黃貝嶺”,之前就是幾條舊街道和破爛的村屋.後來被發展起來的高樓大廈包圍了,就成了大白天也見不到陽光的”暗巷子”了.再象”紫竹林”,就這地名,陌生人還以為是片荒山野地,這裏從一開始卻是片”不毛”之地(連樹也看不到一棵,惶論竹林呢),工廠住宅區連成一片的.站在幾層樓上就能見到大片的”棚戶區”--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外來無戶口”居住區.到了現在,這裏的樓價可是一天一個價!因為這裏是深圳的”中心”地段.

今年回家鄉,沒有時間去鄉下看我大姨.她97歲了.三個兒子,他們也是子孫滿堂.除了大兒子,由於年邁,自己喜歡住在鄉下以外,其他兩個及所有的孫子孫女,現在都在外麵.有的遠去了深圳,蘇州,成家買了房子定居,有的住縣城,買了城裏的房子,就近孩子們上學.他們原來有的是鄉裏最肥沃的田,現在也幾乎荒掉了--沒人種,沒人打理.說種啥都會有人來偷,後來包給人種上了樹,說城裏大麵積改造,景觀造林,活樹木可以賣個好價錢!回想上次去看她老人家的時候還是去年5月吧,回程是步行從村裏順大路走回縣城的,全程大概有十裏八裏路的,記得大下午的,一路就沒有見到一個路人.

自己現在在澳大利亞住的是”洋鄉下”,離最近的小城市開車也要半小時,到悉尼更要5個小時車程呢.這洋鄉下人口也不多,空間算大.體現在住房的土地按照市頃,公頃來算,鎮上的屋也是幾百上千平米的.國家公園樹木保護區環抱四周,比原來在悉尼的住房寬敞多了.前後園子裏樹木繁茂,菜地收成時有時無的,不能自給卻也知足.

澳大利亞其實是個城市化很高的國家.大半人口集中在很少幾個大城市裏.而鄉村,特別是人人都喜愛居住的海岸線上的鄉間,人口卻不見下降趨勢.從早年的黃金海岸,衝浪者天堂,到後來的拜仁灣,到現在的麥考瑞市,墨琳頓半島區,許多悉尼墨爾本的城市居民紛紛遷移到此安家定居.顯示出從城市到鄉村的”逆城市化”新趨勢.在當今恐襲陰影籠罩之下,鎮上許多人都表示,以前從悉尼墨爾本等城市”逃離”出來的決定,是”對的”.更有人說”要不然啥時候被回教激進分子給包圍了你還不知道呢”,雲雲.

中國的城市化還在快速進行之中.

在許多鄉村,原始的村莊正在快速地消失.象所有發達國家的過去一樣,中國也將走上這條路.近郊區變成了工業區,開發區.土地被征掉了,農民人口失去了土地,帶上”補償費”到城裏買物業安家,成為”打工”人口,年老的變得無業,無事,代兒孫,打麻將.

在城市裏,人們身處陌生環境,陌生人的社會,更加懷念以前的”熟人社會”,老家,老鄉親,社戲,過大年,鬧元宵,這所有的,都在淡化著.

中國現在,其實是有很大的,沒有好好利用的鄉村土地資源的.這些個村莊的荒廢,很大程度上向人們證明了這一點.

與此同時,新聞裏,看到的卻是,中國的財團在世界各地購買他國的農/牧用土地.昨天澳大利亞新聞廣播公司ABC新聞,說西懊和北領地交界處,中企有意購買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養牛用的牧場.加上另外一塊位於南澳和昆州交界處的牧場,合計的麵積超過澳大利亞最小的塔斯馬尼亞州了.

西方國家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完成了農村走向城市,城市再走進鄉村的過程.中國的發展,應該不會需要那麽長.要不了二三十年,文中講的”逆城市化”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那時候,才能見到城市裏人口平衡,鄉間生活質量的提高.

願意看到這一天,快點來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