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一個韜奮人的隨想 (5)
文章來源: 時傳祥2016-08-11 13:34:09

上一篇說到希拉莉與川普的生活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具體來說,希拉莉的一生是圍繞著目標在生活, 而川普的一生是圍繞著係統在生活。

希拉莉的目標是競選。她的政治生涯是從1973耶魯法學院畢業就開始了,那年她26歲。她先是幫助丈夫比爾在阿肯色競選眾議員,州檢察官,州長,兩任總統,然後是她自己競選參議員,和自己兩次競選總統。一直到今天,她人生最輝煌的43年都花在各色各樣的競選之中。

而川普的係統是韜奮。他從二十來歲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了韜奮生涯,50來年的努力,他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韜奮係統,或者叫做韜奮帝國。

不論你是喜歡圍繞目標生活還是圍繞係統生活,也不論你是讚成希拉莉,還是讚成川普,你應該會同意,不同的生活方式會給一個人的一切的一切打上烙印。就好像是Elephant in the room一樣,不容忽視。

競選政治職位,具有臨時性與不穩定性。這是因為基本上所有的政治職位都有年限限製。這是其臨時性的根本原因。並且,這次或者是下一次能不能選上,涉及的人與事很多,因此也有著極大的不穩定性。我想任何一個把政治作為職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活。畢竟,你如果選不上,你就什麽都不是。

這有點類似於做博士後, 因為後者也同樣具有臨時性和不穩定性。做博士後時,你基本上要放棄正常人的生活而專注你的目標。譬如,你一般不會買房子,不會把家真正安頓下來。你要把精力盡量放在工作上。你的目標很專一,就是發表文章再發表文章,然後是找下一個博士後,或者是稍好的tenure track的職位。你知道,沒有職位,你就什麽都不是。

競選政治職位,也有點類似於搶銀行,二者同樣具有臨時性與不穩定性。搶銀行時,你也必須放棄正常人的生活。你不能真正地安家置業,你的精力是放在怎樣每次搶最多的錢,然後再盤算怎樣搶下一家。因為,搶不到銀行,你就什麽都不是。

其它圍繞目標的生活也都是這樣。譬如減肥,即使你計劃每月減一磅,你都會發現這個目標很難實現,而且一旦實現了也無法長久。你不斷地處於減肥-反彈-減肥-反彈的循環中。這同樣是由圍繞目標生活的臨時性與不穩定性所決定的。

現在讓我們看看希拉莉的一生。

前麵說過,希拉莉的一生是圍繞著競選職位而度過的。而競選職位是一種臨時與不穩定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釋希拉莉一生的行為與作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看不到希拉莉有正常人的生活,至少讀不到這方麵的報道。你聽說過她有什麽愛好嗎?你看過她日常做什麽運動嗎?你知道她擅長什麽嗎?你知道她度假玩啥嗎?都沒有,不是嗎?你可以說,也許她在保護自己的隱私,可問題是,如果她有life,她為什麽需要這麽小心翼翼地guard呢?我們多少知道川普的愛好與生活,我們多少也知道奧巴馬的愛好與生活。希拉莉呢?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很可能,她就像博士後,或者搶劫犯一樣,沒有life。我認為,這正是因為她的職業的臨時性與不穩定性造成的。

第二,我們都知道,希拉莉一生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醜聞,也伴隨著一條血跡斑斑的Path of Destruction。這些醜聞與這個Path與她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形影不離。我想不出來美國以至世界曆史上還有哪一位政客可以望其項背。而如果你聯想到她職業的臨時性與不穩定性,這些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個人,如果他的未來沒有長久性與確定性,他精神上就很容易恐慌,做事容易沒有底線,不擇手段,做出短視的行為。這還是與打劫銀行的搶匪有些相似。對於希拉莉來說,比爾或者是她的每個職位就是一家銀行,因為不知道下一家銀行在何處,因此每家銀行,一旦得手,就必須不留分文,趕盡殺絕。所謂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你現在或許可以理解一件以前幾乎不可思議的事情了:希拉莉在比爾卸任總統,離開白宮的時候,居然會順走白宮的家具,地毯,藝術品之類的小東西,後來被要求歸還。

你現在可以想象她當時的那種恐慌--因為她害怕這是她一生中的最後一家銀行,而沒有了銀行,她就什麽都不是。那種沒有底線,那種沒有class,那種不擇手段,紙牌屋都相形見絀。生動的搶匪形象,呼之欲出,有木有!

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麽希拉莉目前要趕著鴨子上架,撐著病體,到處make promises了,因為這一次,遊戲規則變了。她清楚地知道,以前職位的臨時性與不穩定性,就她目前的身體狀況而言,變成事實上的永久性了。這個總統職位,是最後一家銀行,是她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票!幹了它,哪管它以後洪水滔天。

以上對希拉莉的解析,純粹是常理為基礎的。當然,世界上很多事情未必都是按常理發生。我希望還有其它理論可以做出更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