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西方長大 --- 32. 香蕉?
文章來源: 國際浪人2016-04-05 16:44:15

經常有人把國外長大的華人稱為香蕉人,他們雖然外表是華人,但內心卻是洋人的處世方式和世界觀。但從兒子身上,我們感到,這樣的描述並不準確。顯而易見,在西方長大的孩子自然要受西方社會的影響,但父母的華人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在兒子身上,西方人和東方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所體現。

首先,獨立自主,這點兒子受國外的影響較大。兒子上高中時,零花錢就自己解決了。大學二年級開始完全的經濟獨立,學費和生活費完全靠自己打工掙錢支付。大學的專業和職業定向也都是完全自己做決定。

其次,兒子婚戀中對社會地位看得很淡,根本就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雖然也明白金錢的重要性,卻不喜歡不勞而獲,更願意依靠自己努力去獲得收入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與女孩的交往中,兒子更注重感情和興趣相投,而不是很多人都看重的一些基本條件。這一點也可以從他對兩個女孩的選擇折射出來。戈碧畢業於新西蘭最好的學校,奧克蘭大學,而且也有年輕人中較高的收入,而譚雅卻根本就沒讀過大學,雖然收入也較高,但和戈碧不能相比。戈碧智商高,但情商卻不如譚雅。用兒子的話,一個是‘ book smart’,另一個是 ‘street smart’。上大學時他曾遇到過一些國內的富二代和官二代,而且有些二代們還非常主動與兒子交往,但兒子從未因此動心,更尊重自己的內心。兒子並不是因為她們‘二代’的身份而不喜歡他們,而是因為‘二代’而養成的一些如嬌生慣養、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等怪毛病。

雖然在西方長大,華人很多優秀的傳統觀念兒子都有所繼承,和國內親人們的關係也都非常密切。每到逢年過節,時常向家在農村的姥爺和姥姥寄錢,每次寄都是幾千元。去年爺爺有病住院,本來我們打算把住院和手術費用寄回去,兒子沒和我們商量就寄回了三萬塊錢。聖誕期間,我和妻子計劃支帳篷出遊,體驗一下澳洲人的度假方式。帳篷已經買了一年多,快兩年了,卻從來都沒用過。兒子擔心我們承受不了睡帳篷的辛苦,同樣又自作主張,預定了景區一個星期的旅館,並預付了全部費用,讓我們想反對都來不及。

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兒子在母親節到來的那一天寄來了他自己編輯的從小時候開始一直到當年的不同階段和媽媽在一起的照片,配上音樂,感謝媽媽的養育之恩,並祝媽媽母親節快樂,讓媽媽感動的直掉眼淚。2013年媽媽生日那天,兒子寄回了一個三星的平板電腦。今年回澳洲探親的時候,發現這個平板電腦已經有些不夠用了,就有在網上查找各種平板電腦的性能和價格,臨去機場回新西蘭之前,專程到商店,為媽媽買了一個新的。怕媽媽不讓他買,跟我們說是為朋友買,到家之後才告訴我們就是為我們買的。

春天,媽媽準備到大堡礁去玩,兒子又為媽媽買了一個水下攝影機,好讓媽媽能把大堡礁的水下世界紀錄下來。

看到這些,我們都深為感動,兒子真的長大了,懂事了。我們為有這樣的兒子而驕傲和自豪。

家長們的所作所為,會不自覺的影響孩子們世界觀的形成。實際上我們從未有意教育兒子要尊老愛幼和孝道,但兒子卻無意識的繼承了這些優良品質。

兒子的漢語水平一直是妻子的一個小心病,但我不為此擔心。兒子主要是缺少應用中文的環境,平時很少有需要使用中文的場合。如果真正需要,隻要在國內待上半年,兒子自然會趕上來。不過,我覺得有必要向華人的家長們提個建議,不要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英語能力,有意在家裏跟孩子也說英語,沒必要,結果會使孩子丟掉漢語,實際上成了去中國化了。當然如果你就想讓你們的孩子成為黃皮膚的‘老外’,那應另當別論。兒子在學校和社會上所學的英語要遠超家長的英語影響。除非家長要向孩子們學習英語口語。另一個讓我們時有不爽的是,兒子的花錢習慣更近老外,沒有繼承華人的節儉,但這已經不是我們能改變的了。

想當年兒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已年近三十,看著躺在懷裏隻會伸胳膊蹬腿傻笑的兒子,我還在跟妻子感歎:等這‘小兔仔子’長大的時候,我都快五十了,都老了。二十多年轉眼即逝,如今兒子也快到了我們當初的年齡。看著長大的兒子,他剛出生時的形象還在眼前。他生活中的一幕幕,從嬰兒到幼兒園、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國內到國外、從澳洲到英國、到新西蘭、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和工作,所有這一切,似乎就在昨天。回想著一切,心如甘泉一般,也讓人感慨萬千……

如果要問我們對兒子有什麽樣的期待,肯定不是養兒防老。在國內時,我們都還年輕,從來就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對兒子的期待就是他能認真的生活,活得充實、快樂。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不應該是為了什麽回報。其實,兒子在成長過程中,留給我們那些溫馨而甜蜜的記憶不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嗎?看到他能健康的成長,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成為人群中受歡迎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並對社會所貢獻的人,不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回報嗎?

這就是我兒子在西方成長的故事,全文到此全部結束,謝謝各位的跟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