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西方長大 --- 9. 橄欖球的魔力
文章來源: 國際浪人2016-02-16 22:49:33

兒子在國內時學了近兩年的鋼琴,出國以後,沒有條件繼續學習鋼琴,可是媽媽還希望讓兒子對音樂的興趣持續下去,搬到到勞根後,跟學校溝通,學校借給兒子一個兒童長笛,但沒有老師傳授技藝,兒子始終也不知道怎樣吹奏,自然也就沒有對笛子產生過興趣,我們也就隻能順其自然了。

妻子和兒子一直都保持著國內早起鍛煉的好習慣。一天早上,妻子和兒子拿著籃球來到小學校的操場上,繞著操場跑了兩圈後,到藍球場練習投籃。兒子第一次試投,就把籃球卡在了籃筐和籃板之間,妻子撿起附近的一個玻璃瓶子扔向籃球,試圖把籃球打下來,結果瓶子在空中畫了一條弧線,穩穩的坐在了籃板的上邊,與卡在那裏的籃球作伴去了。妻子覺得又急又氣又好笑,她知道那瓶子已經是他們能找到的唯一可以求助的東西了,再也找不到石頭或其他可以投擲的物品。兒子這時已經笑得直不起腰來了。幸好一個過路的高個小夥子跳起來把籃球捅了下來。回到家裏,兒子試圖向告訴我這可笑的經曆,還是還沒開口,他已經笑得沒法講下去了。最後還是妻子告訴了我事情的全部。

下午放學後,兒子拿了一張橄欖球隊入隊許可讓我們簽字。原來學校組織了橄欖球隊,學生可以自願參加,但必須有家長的簽字。這已經是兒子第二次拿回許可讓我們簽字了。上一次,媽媽認為橄欖球太野蠻,擔心兒子受傷而沒有簽字。這一次看到兒子那滿心歡喜的興致,又考慮到體育運動在澳洲的廣泛普及,妻子同意了,並為兒子買了一個橄欖球。兒子的高興勁兒就別提了,放學玩球自不必說,上學時,他也帶著球,就連晚上睡覺,他都要把橄欖球放在枕頭邊上。

這段時間,兒子把他的旱冰鞋、兩輪小滑車和自行車全都扔到了一邊,天天和小朋友們玩橄欖球,他們不在時,就讓媽媽陪他練習躲閃、攔截及衝撞。有艾莉參加的時候,男孩子們開始的時候還把她當女孩子看待,對她不會像男孩子那樣衝撞,可玩到興奮時,也就忘了她的女孩身份了,不管不顧的瘋搶在一起,實際上艾莉搶球時的衝勁絲毫不遜色於男孩子。

學校的橄欖球訓練也逐漸增多,兒子的球技長進很快。不久,校際間的橄欖球聯賽就開始了,兒子的橄欖球天地也就更廣闊了。雖然兒子不是最壯實的,但卻是異常的靈活,靠著機敏快速的左衝右突,他經常把那些來攔截或衝撞他的人閃倒在一邊。

巧的是兒子的班主任老師吉勒木先生也是位橄欖球的超級粉絲,曾經試圖把橄欖球作為自己的職業。後來因為受傷,不得不放棄了職業球員的夢想,轉而成為了小學教師。實際上,從他那高大、結實健壯的身材就可以看出他曾經是一名優秀的體育運動員。當時的一些超級橄欖球球星都是他的朋友。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麽吉勒木總是那樣喜歡和孩子們一起踢球了吧!

吉勒木不但與孩子們一起踢球,還希望孩子們能與校外的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建立聯係,以此激勵孩子們對橄欖球的興趣,後來他把那些球星的名字和地址抄給孩子們,並鼓勵孩子們給這些球星寫信。兒子的信寫給了戈登塔利斯,這個名字在當時的澳洲是如日中天。幸運的是這位球星不但給兒子寫了回信,對兒子的崇拜表示感謝,還寄了兩張他親自簽名的本人照片。可以想見,兒子有多高興!如果有些商業頭腦,這簽名的照片大概還能賣一筆小錢。遺憾的是後來因為我們又搬家去了英國和新西蘭,信和照片不知遺落到了哪裏。但直到今天,當我問起兒子,那個給他回信的橄欖球球星叫什麽名字時,他還是脫口而出:“Gorden Ta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