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曾經使用過的計算機
文章來源: 國際浪人2015-11-19 20:24:20

我最早接觸計算機是在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時候,也就是82年的下半年,我們學習了被稱作做計算機原理的一門課程。在這門課程裏,我們學習了BASIC編程語言以及計算機結構等有關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但並沒有真正的上機操作。當時我們能接觸到的是一個占用了整個一個大房間所謂的小型機計算機,其計算功能大概還不如現在的智能手機先進。而那個被‘小型機’占滿的房間被稱為計算機房。當時為了讓計算機執行我們用BASIC語言編寫的簡短計算程序,首先要把程序輸入到紙帶穿孔機,由紙帶穿孔機把我們的程序變成一條長長的大概有一寸寬的黑色紙條上的密密麻麻的小孔,再把紙條輸入到計算機,最後得到結果。因為對鍵盤不熟,一個很短的程序,我們要花上大概一個甚至幾個小時的時間才能輸入到紙帶穿孔機。在我們離校的時候,係裏進了一批個人微機,學生們可以真正的在微機上操作。

83年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以後,微機已經開始逐漸進入社會,一些大的政府機關、工礦企業也開始使用微機進行人事和財務管理,但有些老出納和會計對電腦打出的結果總是不放心,還要用算盤再打一遍。好像是在85年左右,我從廠裏的打字室借了一部老式英文機械打字機練習英文打字、熟悉鍵盤,還要自己去文具商店買打字機上的專用色帶,聽著打字機發出的劈劈啪啪聲響,也挺有韻律的。那時的中文打字員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與隻有26個英文字母的英文打字機不同, 中文打字機要把所有常用的3千多個漢字的鉛字模塊放在一個大盤子裏,所以中文打字員要記住3千多鉛字模塊在盤中的位置。現如今由於電腦的普及,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工礦企業,已經沒有專門的打字室了吧。

真正親自動手操作個人電腦還是在87年我調回到佳木斯師範專科學校之後,那時學校的教務處有一台PC機,我學了一些簡單的DOS命令之後,也學會了清華大學朱崇君開發的具有表格製作功能的中文處理係統CCED和金山公司的WPS文字處理係統,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文件編輯處理工作。後來微軟公司的Windows係統逐漸普及之後,大多數的微機使用者可以不必熟悉DOS指令而直接使用個人電腦。那時的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普遍使用的都是Intel公司的80-286、386及486係列CPU。當時沒有外接硬盤,隻有5.25英寸的軟盤以及後來的3.5英寸軟盤,存儲量分別為360KB和1.44MB。上次回國內探親,還看到幾個從前用過的軟盤。隻可惜,現在的電腦已經沒有軟盤驅動器,已經沒有辦法看到軟盤裏的內容。94年我在深圳一家外資公司工作時,還在一老式電腦控製的測試設備上見到過直徑有半米的可移動存儲磁盤,存儲量為10MB。

雖然大家都在談論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那時的電腦普遍都沒有聯到互聯網上。

97年我出國後,妻子為了讓兒子早些接觸電腦知識,買了一部小霸王學習機,兒子一直用到2千年初,那年他和他的媽媽也出國來到布裏斯班,與我團聚。在布裏斯班的時候,我從就讀的學校為兒子借了一部電腦,兒子和妻子還是可以練習打字、學習電腦的使用。也是在97年以後,佳木斯也開通了互聯網絡,電腦和網絡也開始逐漸進入百姓家中。

我最早接觸接觸互聯網還是97年3月來到阿德萊德之後。當時我在南澳大學使用的計算機隻是連到UNIX係統的一個終端。也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與妻子用email聯係。那時妻子沒有自己的電腦,為了給我發email,一開始是到一個電腦學習班,發一次還要花5塊錢。後來朋友買了當年並連接了互聯網,自此以後,妻子都是到朋友那裏發email,也省去了每次5塊錢的費用。

雖然我在南澳大學有聯在網絡上的電腦,但對網上信息的索取基本上還是一竅不通。後來參加了學校圖書館舉辦的一個網絡應用講座,才開始逐漸從網上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當時也不是用google, 具體用的什麽已經記不清了。

我們自己買的第一個電腦是在2003年從英國回到新西蘭之後,那是一台式電腦,主機、顯示器、鍵盤都是分離的,當時還是最高配置,有一個GB的內存,100GB的硬盤,但還是單核CPU。那是我們買的唯一的台式電腦,後來的手提電腦功能不斷提高,雙核及多核CPU的使用,內存及硬盤的存儲量不斷增大,已經與台式電腦沒有多大的區別了。台式機已經逐漸被手提電腦取代了。後來我還使用過蘋果手提電腦。現在,智能手機在功能上也逐漸拉近與普通電腦的距離,很多人已經拋棄電腦而隻用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