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船難救險看中國與美國的差距
文章來源: 99huashan992015-06-09 16:27:59

水上救險是一個難題。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戰列艦旗艦 Arizona號被擊沉,很多水兵被困在艙內來不及逃脫,1177人遇難。2001年,中國海航戰機駕駛員與美偵察機相撞以後跳傘,雖然僚機匯報了墜機方位,海上救援船隻依然無功而返。這次長江客輪遇險翻船,400餘人遇難,生還者寥寥,很多人對於救援中的種種問題提出很多質疑。追查責任固然重要,但是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悲劇重演,也許是事故過後更重要的工作。



我個人覺得這起事故反應了中國災難救援上兩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一個是缺乏專業救援人員,另一個是缺乏有效的反應機製。

1995年,奧克拉荷馬市中心發生恐怖襲擊爆破案。爆炸發生後,第一輛救護車在不到一分鍾內到達現場。一分半鍾內,醫療救險中心接到報警作出反應,救護車,消防車和警車源源不斷感到現場。五分鍾後,由醫生,消防人員和警察組成的臨時指揮部成立。23分鍾以後,州緊急救援中心成立,統籌調動所需的物質,資金和人員。半個小時之內,周圍十幾個州的救援隊已經出發上路。可以看出,美國災難救援是一個完整的體係,以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為主,而且這個體係的啟動是一種觸發式自然反應,靈活迅速。


長江船難救援工作,第一個問題就是反應遲緩。因為缺乏有效反應機製,平常沒有訓練,中國的遇險救援停留在官僚體製階段。救援所需的人力物力,隻有在各級領導到達現場,才開始調動,嚴重耽誤救援時機。水上翻船需要潛水人員,但是星期一發生船難,到星期三大量潛水作業專業人員才趕到,怎麽可能還有人存活?而大量陸上車輛堵塞,缺乏有效調動指揮,浪費人力物力又毫無意義。各級領導好像隻是為了給民眾一個交代,把場麵搞得轟轟烈烈,根本不管是否有效。

在中國,對於事故的重視好像是由到場的領導級別決定的。總理到了,市長到了,書記到了,好像就顯示了救援的決心和力量。問題是,這些領導懂得專業救援,知道需要哪些設施,那些設備,懂得製定有效救援方案?在大規模事故救援中,領導應該是後勤,保障物資和資金的供應,而具體安排應該是專業人員負責。看的出來,在我們現有的體製下,沒有專業人員願意負責,也不敢負責,更不敢搶了領導的風頭。僅僅等候各級領導到場,就已經耽誤了救援時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突飛猛進,很多人提出了日本可能取代美國的言論。當時,日本以半導體技術,家用電器,汽車出口為龍頭,以出口帶動內需,股市繁榮,房地產更是牛氣衝天。有人說,把日本賣了可以買下美國,而日本持有的貿易順差也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餘額。日本的富翁在全世界大肆購買豪宅和名畫珍寶,日本人喊出了“日本可以說不”的口號。

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已經是曆史,而日本1995年神戶地震凸顯了日本與美國在社會救災體製和效率上的差異。對比在這之前不久發生在洛杉磯的類似地震,日本的救援可以說令本國人民和政客汗顏。地震發生後,日本國民表現的克製和冷靜得到國際社會尊重和讚揚,但是日本政府地震救援的無能和遲鈍得到強烈批評,有的地區在發生地震一個月以後救援人員才到達。日本學者反思:美國能,日本為什麽不能?

中國跟日本不同,跟美國也不同,照搬哪國的經驗都不合適。但是,日本的教訓值得中國重視。中國經濟發展尚不及當時的日本,但是中國的經濟體製更接近日本,過分依賴出口,缺乏技術創新,股市和房地產的瘋狂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可以說在走向富裕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但是表現出的浮躁已經非常明顯。長江船難事故救險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提醒我們中國在改進官僚體製,增強社會運作效率上,還遠遠不及理想,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也不小。中國不應妄自菲薄,但更應該克服急躁和浮誇心態,紮紮實實做好基礎教育和基礎建設。

剛來美國時,與在洛杉磯的一位朋友交談。他說,剛來美國,看看周圍高樓大廈,覺得中國有十年可以趕上美國。後來,看到美國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覺得也許需要二十年。慢慢了解美國的社會運行機製以後,覺得也許需要五十年,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