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裏第一台彩電的命運
文章來源: 不言有罪2015-07-22 12:21:03
我85年7月1號從北京起飛,去加拿大留學。同行的是一位叫張瑜的訪問學者。他和當時紅遍天的女明星同名同姓。我們都是第一次坐飛機。在東京轉機時,因為登機口換了,我們又聽不懂日式英語,差一點錯過了航班。
到加半年以後,我的一位室友拿到了碩士學位後要回國。他是位熱心人。我問他能不能幫我買一台彩電給我父母。他滿口答應了。
那時的規定,出國人員在國外每住夠一個季度,可以免稅購買“一大件一小件”。沒記錯的話,所謂大件,是指電視機電冰箱摩托車照相機之類,小件是手表電飯煲之類。我們每人有一個政府有關部門發的藍皮小本,記錄著自己的配額和購貨曆史。出國人員服務處有產品目錄。我們在國外訂貨交錢,到國內的服務處取貨。
我選了一個東芝21吋的彩電,大概是350美金。交完錢後, 我把訂單和小藍本交給了這位室友,請他幫忙取貨,並聯係我父親來把電視機運回家。完事了,再把小藍本給我寄回來。
那時和父母的溝通就靠寫信。一封信來回就是一個月。他們怎麽辦理的,怎麽運輸的,我不清楚。後來聽父親和我大弟弟他們說,費了老勁,他們才把這台彩電從北京弄回了老家武進。
那時,電視機在我們那是十分稀罕的東西。記憶中,我就見過一台大概是12吋的黑白電視機。是在鄰村我的“寄父”家裏。他是老革命,又是公社社辦廠的廠長,在鄉裏屬於有錢人。
把彩電運回家以後,一家人自然很興奮。他們請人來,把天線連在一根5-6米長的竹竿上,幫到門口的樹上。每次看電視,換頻道,要調整天線。
三個月後,接父親來信說,已經把彩電賣了,賣了3000元人民幣。他說是實在不勝其煩。
原來,每天天還沒黑,村裏的人就陸陸續續來到我家看電視。有時,父母親和弟弟妹妹還在忙著家務和農活,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把凳子桌子在正廳裏安排好,開電視,調天線。播放過程中,如果畫麵不清晰,也得有人到門外調整天線。看電視的,有的走得早,有的走得晚。但你也不能催人家走。隻能等大家都走完了,你才能關電視。然後就要整理桌子板凳,把正廳恢複原樣。有時地太髒了,還得連夜打掃。有時,村民們為了看哪個頻道,為了劇中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會小吵小鬧。
不到三個月,家裏人實在頂不住了。那時,日本貨非常吃香,總有人想把它買走。父親做主,把這個彩電賣給了一個外地人。
我們村的第一台彩電,就這樣生存了不到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