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同道合與不相為謀
文章來源: 美國的老王子2016-08-23 10:33:00

   話說唐代詩人王勃,得知如今華人世界亂象叢生,宗派林立,爭吵不休,妖孽橫流,神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不遠千年回到當代,海內海外周遊巡視,在他即將結束巡遊回到唐代前,我請他給大家留下點建議,他欣然命筆,寫下了著名的五個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當然,王勃回到當代是我瞎編的,但如今華人世界的亂象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事實。海外的一些朋友就常常認為,海內的人是土包子,沒見過世麵,所以,對問題的看法往往過於偏頗,甚至認為國內的人都是腦殘,都是奴才,都是反西方普世價值的急先鋒。而有人經過對長期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一些華人的觀察和了解,發現這裏的腦殘分子一點也不比海內少,甚至更多。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由於生活封閉,又不善於學習和思考,整天維持一日三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即使現在所接受的信息也都是中文網上的正能量,都是社會主義的中國一日千裏的變化和突飛猛進的進步,都是帝國主義美國亡我之心不死,美國在衰落而中國在崛起雲雲。

   我要告訴那些以海內海外劃分人群的人們,這種劃法有點像讓鄧樸方和博爾特比賽100米,看看誰能跑過誰一樣,有點滑天下之大稽。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如我喜歡嫖娼,那我身邊一定會有一些薛蠻子,雷洋之流的嫖客朋友;而如果我喜歡趨炎附勢,那我身邊也一定會有一些司馬南,周小平之流的奴才同夥。所以,劃分人群不能以地域而應該以類別來劃分。

   以地域劃分人群,本身就不科學,也不妥當。其實,國內有很多有識之士,憂國憂民,國外也有很多腦殘分子,為虎作倀;國內有很多五毛黨,助紂為虐,國外也有很多民粹精英,殫精竭力。所以,王勃的話我們要牢記: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魯迅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為同誌,是自以為光榮的。”所謂同誌,就是誌同道合,誌趣相同,理想一致。現在的中文語境,已經把同誌這個詞完全糟蹋了,誰也不敢用,恐怕有斷袖之嫌疑。我之對同誌之詞的厭惡,倒也不是斷袖之癖,而是當年的濫用,無論男女老幼,見麵一律稱同誌,就讓我感覺到別扭,就好像領導視察少年犯監獄,監獄裏的孩子給領導表演節目,高歌一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更有讓領導毛骨悚然的是,犯人們表演的另一個節目是歌曲:《常回家看看》。文革時,有的牛鬼蛇神不知天高地厚,衝著鬥他的一群紅衛兵小將叫同誌,紅衛兵小將義憤填膺;你敢管我叫同誌,你也配!結果這個牛鬼蛇神遭來一頓暴打。所以,不是誰都能稱為同誌的,你把金正恩,卡斯特羅,斯大林稱為同誌,可;但你把奧巴馬,默克爾,丘吉爾也稱為同誌,那顯然是不妥的,有混淆階級陣營界限之嫌。

   道不同,不相為謀,前一陣子,看到一個朋友的微信名叫“道不同,相謀一生”,很多人都覺得不可理解,甚至有人認為太過於殘忍,為什麽道不同還要相謀一生,既然道不同就分道揚鑣好了。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夫妻兩口子,一言不合就吵架,你要往東我非要往西,可是,有的吵了一輩子也沒有分開,所以隻能道不同相謀一生。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誌同道合的有,不相為謀的也有,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人與你不相為謀就讓他在這個世界上消失,那是伊斯蘭極端組織幹的事。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我們要維護來之不易的穩定,大家可以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有人與你的意見相左時,你要大度有胸懷,要以理服人而不是出口傷人,要誓死捍衛別人說話的權力。如果聽見不同的聲音就上綱上線,扣帽子打棍子,那就是文革遺風,那就是封建專製。

   我們既能聽進去不同聲音,又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豈不快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