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歸漢與“科妓”歸漢
文章來源: 農家苦2017-03-04 19:00:07

一千八百年前的文姬歸漢,那是曆史的美談;一千八百年後的“科妓”歸漢,卻成了當今的笑談。嘻嘻!

蔡文姬與楊振寧,這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個才女,一個才子,兩個大漢子民,雖然去國殊途,歸漢異道,但卻頗有些可比之處,可賞之趣。

 

 

先說出國原因。

兩人都是生逢亂世,但蔡文姬是被胡騎擄獲出國的,是難民;而楊振寧卻是公費留學出國的,是留學生。

蔡大才女出國12年後,什麽文化成果也沒有,隻是與左賢王合作,胎生了兩個兒子,老大的叫阿迪拐,老二的叫阿眉拐。而楊大才子出國12年後(1945-1957),與李政道合作,發現了一個物理高論“宇稱不守恒定律”,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科技成果,驚天蓋世。

在國外的時候,文姬很想家,每當風起雪落之時,她總是一個人佇立在風雪之中,遙望南天,長噓短歎,思念故土。而振寧呢?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就是所謂的愛國主義風行的年代。當時西方先進,中國落後,共產黨便喊出了“子不嫌母醜,犬不擇家貧”的口號,主要針對在西方混得好的理工人才說的,勸他們不要忘本,學成後回來報效祖國。

可振寧他毫不動搖,概不理會,堅決選擇留在美國;1964年他幹脆棄漢歸番,加入了美國籍,並不怕別人指著他脊梁骨,罵他不忠不孝,勢利狗一條。

再說回國原因。

蔡文化人回國,主要是曹公念及私情舊誼,仗著大漢威嚴,花錢贖回來的。

楊科技人回國,完全不是共公的意思,或者說,出乎共公的意料,讓其喜出望外,因為楊振寧慮及自身的處境:在美國老不堪用,而在中國卻老餑彌香,於是,丟掉拐棍,自己挺著走了回來。

兩人回國後的待遇。

曹公真情率性,共公虛情假意,然而,兩造卻都喜歡撮合男女,成就因緣,以此安撫遠投,籠絡人心。

曹公給孤苦伶仃的蔡大姐介紹了一個名叫董祀的小鮮肉,35:23,整整大了一輪。董祀這廝不僅青春年少,一表人才,而且通文史、識音律,自視甚高。

你再看那蔡大姐,雖然“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絕對能配得上董祀,可她畢竟飽經離亂,憂傷過度,而且是三婚之人,35歲,看起來早已是殘花敗柳。她從朔漠歸漢以後,時常思念嬌兒,神思恍惚,如此不堪的姐弟婚,再“董祀”的人,也會變得不懂事了。

鬱悶了咋辦呢?犯事,結果被判死刑。於是,蔡大姐抓住機會,蓬首跣足到相府為丈夫求情。曹公神武明哲,當場成全了蔡大姐的美人救英雄壯舉,董祀因感激蔡大姐的救命之恩,恩情填補了愛情,從此便服服貼貼,更加懂事了。

共公,則通過不公開的“統戰”手段,為老來無伴的楊老爹物色了一位名叫翁帆的海棠花,82:28。文學的說法,叫“老牛吃嫩草”;科學的說法,叫“宇稱不守恒”;而農學的說法,則叫“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

管他娘的別人怎麽說,反正正反,歸根的落葉非但沒有飄零成泥,反而落到了花朵上,正中花托部位,讓老楊青春煥發,壽增一紀。那翁帆小妹也絕不象董祀老弟拎不清,她深知中國人都懂嫁接技術,老砧木上新接枝,冒號:一旦老楊寂滅守恒了,她便可以駕著老留給她的名譽之船,揚出海了。

文姬與“科妓”的貢獻

文姬歸漢,說實話,曹公並沒有給她工作上的壓力。她回來就是勝利,免得大漢聰明的基因流落番邦,替匈奴生下更多聰明的王子,與大漢作對,滋生邊患。

她把自家4000多部藏書中的十分之一400多部,背誦出來,“文無遺誤”,不僅鍛煉了記憶力,而且為大漢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做出了貢獻。不過,這隻是文姬歸漢的意外收獲,並非曹公原意。

而“科妓”歸漢,楊振寧回國,共公的手段和目的,卻不那麽簡單易懂了。

對共公來說,我讓你老楊出有車,食有魚,物質上享受副國級待遇,精神上享受太上皇的豔福,可你得給我拚著老命地招搖才行,梨花壓海棠,秀得越惡心越好,因為這樣可以招攬更多的海外科技精英回國,奇技淫巧一起上,確保我紅色江山萬年青。

而對老楊來說,中了人家的六合彩,可不能領完錢就躲進深山,悶聲發大財去,得替人家作宣傳。當初你對我說“子不嫌母醜,犬不擇家貧”,現在我要對你說“母不嫌子老,家不擇犬瘦”了。

老楊知道,海外遊子,哪個對母親沒有拳拳之心?可“母親”她對“兒子”卻不是這樣。沒本事的兒子,她連小名兒都懶得叫你,幹脆稱你“海龜”、“海帶”、“海妖”、“海怪”,回國簽證到期,立刻滾蛋,否則,判你個非法居留。

而對出息如我老楊者,卻處處優禮有加:榮譽院士、無限期綠卡、公民待遇,孫子輩的少妻,等等,等等。那更深的用意,明顯是在駁斥抱怨中國的實驗條件不如西方的科技精英,回來吧,兒子,孫子。

至於貢獻,算了吧,隻要我不作,肯定不會死。我早年所取得的成就,餘輝足夠照耀我拄拐棍的路。我在婚姻上創立的“宇稱不守恒定律”,李政道他休想再與我爭功。單憑這一條,我得為共公招來多少貪財好色的星彈航母人才啊!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