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嫁大廚
文章來源: 農家苦2015-04-08 09:52:21

中國古代把雕像叫作“傭”,主要是守墓辟邪用的,如著名的“秦兵馬俑”和“齊車馬傭”。中國古人比較在乎生前的立德、立功、立言,追求死後的青史留名,很少希望自己的身體和容顏,被雕刻成塑像供後人紀念和瞻仰,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

所以,我們出土的有惟妙惟肖的“鼓俑”,有構思絕妙的“馬踏飛燕”,有工藝精湛的“虎座立鳳”,卻尚未出土過任何一位帝王將相的半身像(bust)。

佛教東來後,中土民眾傾注了曠古未有的熱情與虔敬,揮灑了無與倫比的智慧,塑造了大量佛像、菩薩像、羅漢像、護法金剛像和地獄惡鬼像,這大概就是中國雕像的濫觴。

為曆史人物、文化名流和政治領袖塑像的風氣,應該是近、現代西風東漸後才開始盛行的。將三教九流、勾欄瓦肆、市井小民的普通生活列入雕塑題材的,大概也就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公共空間雖然有所擴大,但藝術空間依然十分狹小。中國的現代雕塑本來就缺乏地氣,不管是學院派的還是民間的藝術人,總喜歡選擇帶辮子的古人和光屁股的洋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題材,卻從來不被表現。

近年,因受政府官員的政績野心鼓噪,和後現代頹爛藝術風氣的不良影響,“騰飛”呀、“粗壯”呀、“涅磐”呀、“膨脹”呀,這些狂人亂語的城市雕塑,簡直讓人看不懂。蹲坑撒尿、雞奸野合、跳大神、拜大便的荒唐題材層出不窮,令人大跌眼鏡,笑掉假牙,蕩酸眼珠。

2007年春,我與安徽省公路勘測設計院合作,順利完成了蚌埠市建委一個重點建設工程的設計任務。在慶功宴席上,城建科的負責人又交給我一個重要的設計任務——為市兒童公園設計廣場雕塑,要求是符合帝王文化主題,體現本地特色。為了讓我領會精神,項目經理還給我講了一個民間故事:

說朱元璋小時候給舅舅家放牛,因為嘴饞想吃肉,就與湯和、徐達等小夥伴們,將一頭牛犢給殺吃了。事後怕舅舅追問,朱元璋就想出一個妙招,把牛頭塞在山南的山洞裏,把牛尾塞在山北的山洞裏,誆騙舅舅說小牛鑽進山裏出不來了。舅舅不信,前來查看,他扯牛尾,牛頭就發出“哞,哞”的叫聲,舅舅見此情景,隻好放棄追究。這是一個童話,也是一個神話。

我把這個故事的情節適當加以提煉,結合假山、雕塑和崖刻等中國傳統園林因素,將牛犢的體量縮小,再采用拚圖的方法,把牛的首尾分別置於假山的兩側,讓假山代表大山,遠遠望去,視覺上酷似一頭牛鑽進了山裏。

為了體現兒童公園的特色,我又把故事中的舅舅換成了朱皇帝本人。石山、鐵牛、小銅人,三件組合起來,既表現了故事的精髓,又符合中國園林的要求,若再配以聲光電的裝飾和鬧騰,一尊充滿童趣的活脫脫雕塑小品,就這樣無中生有,橫空出世了。

當建委主要領導和城建科的全體官員們看過效果圖,垂聽了我的PPT文件匯報後,一致同意采用這個設計方案。科長大人還奇怪地問我:“為什麽麵對同樣的文化素材,國內的設計師就想不出一個有創意的方案,而你們遠離故土的華僑卻能?”我說:“大概是我們僑民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感情吧。”

我後來在山東淄博,為當地一個齊文化主題酒店,設計了“盤溪垂釣”雕塑小品。我用了同樣的微縮、置換方法,將齊國的奠基人薑子牙,也稱薑太公當年直鉤垂釣的“盤溪”,幻化成“跌水”景觀,再一次成功地將傳統文化的精魂,附著到現代雕塑的實體上。

2008年春節,我去歐洲轉了一圈,回來後腦子裏就一直在琢磨“中國廚師”和“窈窕淑女”兩尊中華人物雕塑的設計方案。

中國廚師

瑞士的“盧塞恩之獅”雕塑,給了我很強烈的靈魂震撼,也給了我很深刻的思想啟發。瑞士人用受傷的獅子,來紀念他們貧困時代的雇傭軍,通過藝術形象的濃縮、渲染、象征和傳遞,把瑞士人的忠誠、勇敢、悲苦和犧牲精神展示給了世人,讓全世界的人民,成功地把瑞士的曆史和今天,聯想到一塊兒,從而更加全麵地認識瑞士人,和這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秦始皇的威武和秦軍的雄猛,雖然短暫地統一過中國,但很快就分崩離析了。真正長期統一中國的,是始皇帝的統一文字,和神農、伊尹、夷狄等傳授的藥食同源的中華美酒和美食文化。而維係、傳播、創造和發揚光大中華美食文化的人,當然首推中國大廚。

中國近代衰頹,開始有海外移民以來,中國廚師在沒有船堅炮利推動,缺乏強大國家背景支持的孤苦無助情況下,憑借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揮汗灑血,忍辱負重,恁是把中華美食推向了全世界,讓後代子孫飽享其福,廣收其利。這其間,他們的付出、貢獻和犧牲,絕對不會比瑞士雇傭軍遜色。作為後代從事造型藝術的華人藝術家,實在應該為他們設計製作一尊紀念雕像。

一個民族文化價值的優劣貴賤,取決於這個民族民眾的良心和靈魂;而民眾良心和靈魂的培養塑造,首先是從對待自己同胞的態度和行為開始的。對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文化,都做不到良心敏銳,覺悟靈頓,那還奢談什麽呢?

窈窕淑女

自從詩經《關雎》篇問世以來,中國的文化人心裏,就都有了一個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形象。可不知為什麽,從古至今卻沒有一個人出來,為這個天下讀書男人的大眾情人,畫一幅肖像畫,或立一尊雕像。

大眾流行觀點認為,情人眼中出西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現代文藝批評理論也相信,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唯己所造,而且先入為主,後入為仆。其實,這些說法若深究起來,都不完全對,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和曹操,在電視劇《三國演義》登上屏幕公映前,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唯己所造的心中形象,可看完電視劇,欣賞完陸樹銘和鮑國安的精彩表演,大家就會把他倆成功塑造的藝術形象,確定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對《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也一樣,陳曉旭塑造的舞台形象,早已為大多數紅迷所接受,並且定格為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形象。這足以說明,文學作品中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但可用其他材料塑造,而且可用其他形式統一。

現代胎教理論宣傳說,媽媽懷孕期間多聽優美音樂,多看奇花異草,生出來的寶寶會既聰明又漂亮。婚姻專家和社會大眾都發現,夫妻在一起久了,相貌會發生微妙的“趨同”變化,相貌差的一方會越來越像相貌姣好的一方。這說明在視覺上,的確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醜者醜,近美者美”。

雕塑藝術盛行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不僅物質的建築、構築、景觀和文物美輪美奐,而且活體的人,也多產俊男美女。

中國過去多佛像雕塑,缺少世俗雕塑,現代又多醜怪的政治人物、誇張過份幾至失真的神話和民間傳說雕塑,如飛天、奔月、誇父逐日、八仙過海等等,這些追求形似、神似卻忽略美的爛糟雕塑,對國人的審美教育一點促進作用也沒起到。革命烈士雕塑,雖然正氣凜然,堪稱美模,可大多都立在陵園裏,隻在清明掃墓時才能進入公眾視線。

至於名著人物雕塑,西方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如朱麗葉、美人魚等,被雕刻成塑像的不計其數,而中國卻幾乎沒有。這不能不說是文化上的一大遺憾。

我深知,這兩尊中國雕像,不可能在中國大陸出現,隻能在海外華人聚居地誕生。所以,我真心希望海外的東方模、西方朔、Maya Lin和貝聿銘們,能夠響應我的倡議,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早日將這兩件文化內涵厚重的雕塑藝術作品完成,以此來增進國人的美育素質。